Ironme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ronmen2012

博文

关于AcciMap事故分析方法的个人看法

已有 8573 次阅读 2018-10-26 12: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安全领域广为使用的事故分析方法——AcciMap。

AcciMap分析方法是安全行业的探路者之一的Jens Rasmussen在1997年到2002年创建的,基于系统理论的事故分析方法,与之配合的还有识别事故参与者的ActorMap和展示系统组件(参与者)之间信息交互的InfoMap。但是,目前大家单独使用AcciMap的情况更多一些。

AcciMap起初是Rasmusen在构建起风险控制框架(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中的一部分。随后,风险控制框架或者Rasmussen梯(Rasmussen ladder)。

AcciMap的主要步骤:

  1. 构建AcciMap分层图;

  2. 识别事故结果,并记录在分层图中;

  3. 利用致因-结果图进行逐一回溯,查找致因因素,形成指引列表;

  4. 将致因列表中的致因因素进行按照层次归属记录在分层图中;

  5. 将有因果关系的因素进行连接,形成致因-结果链,最终形成分层的致因网;

  6. 根据系统知识,进行致因链薄弱处进行补充;

  7. 整体审查致因网络逻辑;

  8. 给出建议。

image.png

图1 AcciMap实例[2]


在整个的使用过称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分层图及致因-结果分析。这是AcciMap方法的优点的来源也是其缺点的来源。


优点:

  1. 易于使用,使用致因-结果图使分析逻辑与人们认知世界的模式相近,使用者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补充,这相其他两个系统级的事故致因模型——STAMP和FRAM——相比,表现的更加“亲民”;

  2. 分层图的使用,可以启发分析人员探索直接因素(操作人员和物理系统)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因素,比如管理或文化的;

  3. 整体展示事故发生过程及致因之间的更细,启发使用者提出更加系统性的修改建议,提升系统安全性。


缺点:

  1. 易于使用,给了分析人员更多的自由度,这可能造成分析人员“所见即所得”的分析逻辑,而且分析的主观性更强,分析的结果的跳跃性可能会很大,这就造成很多系统中的表现细微但作用严重的因素被忽略,从而错失了识别出更多的致因分支(因为每一个致因因素的存在都是一个致因因素集合的存在所造成的);

  2. 没有对致因因素进行具体的定义,这就造成了致因因素识别的自由化,也促进了跳跃性的因素关系,这造成整个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加依赖于分析者本人的质量(安全观念、知识体系及完备而详细的系统知识)


所以,我们在坚持系统性的前提,还需要进行分析的细节性把握,将传统的故障模式(组件失效)与系统性的故障模式(组件之间的危险性交互)更好的统一,更加全面的识别与分析,更能准确而真实的反应系统中致因之间的关系。


本文是笔者的学习和认识,比较粗浅。如有错误还望指点。


Note:

Jens Rasmussen简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ns_Rasmussen_(human_factors_expert)

Rasmussen是安全领域中重要的开拓者及研究者。安全领域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一门学科。1926年出生的Jens从一开始就是从工程师的角度进行安全的研究。

在继承剑桥大学Fitts和Jones(1947)的对武器中人因错误的研究中,通过自己长期的事件,在1970年代到80年代对人因错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Rasmussen的人因错误分类,这项研究直接影响了James Reason的经典的人因错误《Human error》的撰写以及瑞士奶酪事故模型的创立;Rasmussen对人产生错误的思维机制的思考,促进了认知行为学的发展及其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影响了安全领域中几乎所有的认知模型及方法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直接开创了认知工作分析(Cognitive work analysis),后来的的Eric Hollnagel的认知可靠性错误分析方法(CREAM) 也受次影响;Rasmussen的RMF更是现在三大系统级事故致因模型之一(其他两个为STAMP和FRAM),并且直接影响了三者之一的STAMP的提出。

可以说Rasmussen的风险控制框架是现代系统性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Rasmussen, Jens (1997). "Risk management in a dynamic society: A modelling problem". Safety Science27 (2–3): 183–213. 

  2. J. Rasmussen, I. Svedung.Proactive risk management in a dynamic society.Swedish rescue service agency, Karlstad (2000)

  3. J. Rasmussen, I. Svedung.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accident scenarios: mapp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ausation of accidents.Safety Sci., 40 (2002), pp. 397-417.

  4. K. Branford, N. Naikar, A. Hopkins. Guidelines for Accimap analysis. Hopkins (Ed.), Learning from High Reliability Organisations, CCH (200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4923-1142904.html

上一篇:关于昨天香港地铁大面积故障事故的个人看法
下一篇:多米诺骨牌模型为什么不能解释现在系统中的组件之间的关系或现在的事故发生机制
收藏 IP: 1.202.17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