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从谣言四起看当代国民心理从浮躁到狂躁的转变

已有 3426 次阅读 2012-4-4 02:06 |个人分类:人生.世相|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浮躁, 国民心理, 狂躁

 

谣言最基本的性质是“不实之辞”,即与事实不符或背离事实的言论。但又并非所有“不实之辞”皆可称为“谣言”。

 

在以“察举”选士的汉魏时曾有一种以诗歌形式流传于乡闾间的清议被称作“风谣”,这是乡闾宗党对某个人进行长期考察而得出的对其人在经学方面的学问或褒或贬的简短评论,这种评论之所以采取诗歌的形式,是以便于流传而形成一种对被考察的对象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的社会舆论。

 

“谣言”作为一种“不实之辞”,具有与“风谣”共同的特性,即原本都是用来褒贬人物的评论,并且这种评论是流传于民间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舆论。但是,现在“谣言”一词的用法已超出褒贬人物的范围,它除了用来指流传于民间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褒贬人物或组织的不实之辞,有时也用来指流传于民间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其他一些不实之辞(例如发布并传流于民间的那种毫无科学根据而声称某地将要发生地震的假消息),但即使是后一种内容的谣言,也仍与前一种内容的谣言有一定的共性,即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用来表达他们对一定人物或组织或褒或贬的态度,并且希望借助于谣言来把这种态度传染给他人,从而由某一个人的态度放大为一定群体的态度。故谣言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舆论,是因为谣言是反映一定群体心理的。

 

在任何国度和任何时代,偶有谣言是属于社会常态,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在某个国度或某一时期出现谣言四起而不绝的情况,以至于获称“谣言之国”或“谣言时代”的话,这就值得引起重视了。在这种情况下,“禁谣”固然是一个办法,采取这种办法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把谣言当作一种群体心理现象来加以心理学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医治”这种群体心理,是为“治本”之法。在作这样的研究时,首先应该弄清的问题是:四起不绝的谣言究竟表达了怎样一种态度?其问题的实质在于:造谣者和传谣者究竟持有怎样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

 

一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一定是基于某种认知,并且必定要通过相应的情感形式和意志形式表现出来。

 

谣言作为一种与事实不符或背离事实的论言,它所反映的显然是一种非科学抑或反科学的认知心理,即不求真知和真理抑或拒斥真知和真理,满足于假知抑或崇尚假知,以至于常常以假为真抑或以假乱真的伪知心理。

 

谣言是直接或间接地用来褒贬人物或组织的,以不实之辞来褒奖或贬损一定的人物或组织,这表明为谣言所褒或所贬的人物或组织的优点或缺点都是被捏造出来的,即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优点或缺点。为了一定的人物或组织而捏造其事实上不存在的优点或缺点,其直接目的显而易见:就褒奖性谣言来说,是为了成就被褒奖的人物或组织之事;就贬损性谣言来说,是为了毁掉被贬损的人物或组织之事。无论是成人之事还是败人之事,都必有多种可选的办法,之所以独取造谣和传谣之法,显然是因为只有为之捏造出一些优点,才能成其事;只有为之捏造出一些缺点,才能败其事;或者反过来说,只要如实讲出其实情,就无以成其事,因其事实上平庸而乏善可陈抑或缺点多多;只要如实讲出其实情,就无以败其事,因其事实上杰出而少可指摘抑或优点多多。无论何种情况,谣言都是反映出造谣者和传谣者对自身力量缺乏自信却又想改变现实的懦夫心理。这种心理与上述伪知心理具有如此一致性:伪知心理是不敢面对现实的避实心态;懦夫心理是自卑者以怯弱方式挑战现实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幻想心态。

 

要之,谣言四起而不绝的情况所反映的是避实就虚而溺于幻想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是此前长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的发展形态:前者是以急实功近实利为内容,后者是以急虚功近虚利为内容——因急功近利太过而无法得到实功实利,于是转向对幻想性功利的追求。如果说前者是浮躁心理的话,那末,后者便是狂躁心理了。浮躁心理的行为表现是于真实中掺虚掺假,以至于虚虚实实,半真半假;狂躁心理的行为表现是以假代真、以虚代实,以至于全假全虚,真实乌有。

 

背景链接“谣言共和国”帽子不能戴http://opinion.huanqiu.com/picture/2012-03/257631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555093.html

上一篇:把别人当鬼的人,休想让别人把你当人——有感于今日朝鲜半岛危机
下一篇:“维位”与“维稳”
收藏 IP: 49.72.188.*| 热度|

3 王涛 尤明庆 赵美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