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是甘愿做人才大河,还是努力成人才大海? 精选

已有 5765 次阅读 2008-9-16 04:43 |个人分类:时评.政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

 

 

应高度重视鸿飞先生的观点

 

看了王鸿飞先生《希特勒的礼物》的文章,我深以为然,虽然已在其博客留下评论,但仍感觉有必要在这基础上专门发文,表示对鸿飞先生文章观点的支持,并呼吁有关方面重视鸿飞先生的观点。

 

鸿飞先生在其文章中忧心忡忡地指出:“很多人会认为21世纪会将是中国的世纪。我无法理解的是:尽管中国在过去30年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目前尚难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也没有真正吸引到大量最优秀的人才(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非中国人)为自己服务,这个21世纪究竟如何成为中国的世纪?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两个问题,其观点是:21世纪是否真的将会是中国的世纪,根本上取决于有否足够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最优秀人才倾心为中国服务;其问题:(1)为何中国目前难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2)为何中国目前未能真正吸引到大量最优秀的人才?

 

鸿飞先生的观点鲜明而正确,完全赞同和支持。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并且具有普遍性的现实问题,理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见物不见人”导致精英人才不断外流

 

凭我对当今中国学术界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我感到,在人才政策、知识管理和科研评价等领域,普遍存在着“见物不见人”从而“重物轻人”的现象,尤其是对待人才方面,只重形式主义的物化成果和资历名头之类这些表面的东西,却轻视甚至根本不顾内在于人才的种种需要(包含马斯洛心理学所指出的人的几种基本需要,特别是其中较高形式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他们的知识创新潜力和创造能力关注不够,重视不足,特别是在为优秀人才的充分发挥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等方面,提供和创造其必须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未予应有的重视和认真的作为,致使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国内精英人才不断外流,并且多数一去不复回。

 

以人为本地尊重和用好本国人才是关键

 

现在,通过制订适当的人才政策来吸引或召回在西方的科技精英人才,是最为关键和极其重要的。否则,如果象鸿飞先生所提到的那样,既不能培养最优秀的人才,又不能吸引大量最优秀的人才(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非中国人)来为自己服务,中国科技赖以攀登世界最高峰的主体根据和动力根据从何而来呢?

 

但是,能否有足够的优秀和最优秀的人才倾心为中国服务,其根本还在于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尊重和人尽其才地用好正在祖国大陆工作的优秀人才。如果只知以种种优惠条件作为“诱饵”从外部引进人才,却忽视对本国或本单位的优秀人才的积极扶持和精心培养及其生活待遇与科研条件的改善,就不仅难以真正吸引外来最优秀的人才,更会导致本国最优秀的人才也想方设法一有成熟的机会就流向西方,或导致本单位最优秀的人才不安心自己工作而老在想着自谋出路或迁到外单位工作。

 

目前中国高校在变相地糟蹋优秀人才

 

现在,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人才政策上,只顾外部引进优秀人才,却不管本校原有人才的死活,对本校优秀人才的待遇与对正在引进和刚被引进的优秀人才的待遇上存在着明显不合理的落差,如此,即使引进的人才也只是刚来时受到一时重视,但过不了三五年,很快就被冷落一旁,任其自生自灭,结果又让刚引进不久的一些优秀人才,又再度被别的高校挖走,如此穷折腾,使得这些原本很优秀的人才在几度迁徙中被折腾得身心俱疲,再优秀也难以更加优秀起来。学校和学校之间这样做法,难道不是在变相地糟蹋优秀人才么?

 

 因此,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要从尊重和用好本国、本单位的人才做起。在人才政策上,什么叫“以人为本”?在其现实性上,就是要以正在本国服务的人才为国家人才之本,以正在本单位服务的人才为单位人才之本,诚心诚意尊重和想方设法用好这些“土著人才”,在此基础上,再设法从外部引进最优秀的人才。

 

本国各单位之间互挖人才绝对弊大于利

 

在人才引进方面,不仅是国家,就是具体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应该把人才引进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到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最优秀人才(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非中国人)。这意思就是,国内各科研院所或高校之间,要尽量减少互挖人才的现象(不包括不受外来“诱惑”的“逼迫”而完全是出于自身因素的自觉自愿的正常人才流动),因为在本国内部这样互相的“挖来挖去”,尽管不能说完全没有必要和完全不合理,却绝对是弊大于利:

 

其一,对国家来说,由于各单位互相“挖来挖去”所导致的人才流动,既不会导致国家人才总量的丝毫增多,也不会导致国家人才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

 

其二,对被互相“挖来挖去”的人才本身来说,尽管其中有部分到了另一个单位可能会发挥出比原来更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各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无论是在科研条件情况还是在科研管理水平上,都绝无天壤之分,绝大多数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差异,甚至许多只是半斤八两的关系,那末,十分明显,由于互挖人才而流动起来的人才,其中绝大多数人,非但不会因其流动到另一个单位而在其科研能力的发展上有根本性的积极变化,相反,由于其流动过程中需要他们把许多精力投放到非科研性或非业务性的杂务之事上,而且他们刚落户到一个新的单位更需要一定的生活适应期和科研适应期,因此,无论是正在流动之中还是刚安定下来而尚处在适应期内,他们都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即使用到科研上,其精力及其效能也要大打其折扣,如此看来,他们的流动对其个人的科研事业来说,岂不是得不尝失?从而对国家科研事业来说,岂不也是得不尝失?

 

其三,不把目光投向全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或最优秀的人才而设法予以引进,却小农似的只把眼光局限于国内,只顾自己单位的利益而热衷于到别的单位去挖人才,这样,即使是成功地“挖进”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从而“肥”了自家的“田”,却往往也因此“贫”了人家的“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显然,这样的挖人才,是损人利己的行为,由此难免要造成利益直接相关单位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这些单位正常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对这些单位来说,岂不更是得不尝失?

 

其四,至今未见有报道说,由于相关单位之间的互挖人才,导致了这些单位在科研实力上取得了双赢的或共赢的结局。

 

“胸怀本单位,放眼全世界”

 

既如上述,在人才政策上,国内各个单位都应该“胸怀本单位,放眼全世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和从全世界引进自己所迫切需要的最优人才。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她要提高自己的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提高本国的人才素质水平,特别是快速地增加本国人才群体中世界最优秀人才的个体数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全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地积极开展对外的人才争夺战,特别是发动对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战,只有打赢并且彻底赢得这场特殊的战争,从而使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心想往之,如百川归大海似的流到中国,中国才能(也一定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人才政策上,有这样的眼光,就叫“放眼全世界”。

 

如果说“放眼全世界”是人才的对外开放方面的话,那末,“胸怀本单位”就是人才的对内搞活方面。

 

人才的对外开放,是要以世界上最宽大的心怀来包容人才,以世界上最诚善的行为来对待人才,以世界上最高效的管理来用好人才,以世界上最好的待遇来回报最优秀的人才,唯其如此,才是彻底的人才对外开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来归于中国。

 

人才的对外开放以人才的对内搞活为基础为根本,而真正的对内搞活就是要把对外开放的精神落实于国内各个单位的具体行为上,即以世界上最宽大的心怀来包容人才,以世界上最诚善的行为来对待人才,以世界上最高效的管理来用好人才,以世界上最好的待遇来回报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国内各个单位都努力如此作为于人才,人才的对外开放才能实现。

 

反之,如果继续按照现行于国内各单位的人才观念和人才政策办理而不加以变革,仍以偏狭的心怀来厚此薄于人才,以虚假的情意和伪善的行为来忽悠人才,以低效率的管理来胡用人才,以不公的待遇来气走最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对外开放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如此,中国非但永远成不了世界人才川流汇聚的大海,相反只会是一条人才滚滚向西流的大河。

 

结论

 

应通过进一步的体制改革,使中国从一条人才滚滚向西流的大河,变成世界人才川流汇聚的大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39110.html

上一篇:中秋赏月的美学意蕴——兼及“梁祝”“苏园”“红楼”之美
下一篇:袁隆平论理论与实践(转)
收藏 IP: .*| 热度|

9 杨玲 刘玉平 张素芳 陈绥阳 曹广福 杨海涛 ligang168168 iwesun countryroad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