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闭着眼睛直奔“科技天堂”! 精选

已有 4447 次阅读 2008-2-17 02:13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现当代世界发展中科技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为世人所充分认识到,基于这种通识,要使中国社会更好更快而可持续的发展,理当以寻求中国科技更好更快而可持续的发展之道为首当其冲的任务。

          这项任务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首要内容,就是要对迄今为止的中国科技发展史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且这种反思和总结更须结合对世界科技发展史特别是近现代西方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来进行。

这种反思和总结性的研究,是属于“温故知新”的认识活动——就其“温故”而言,它是属于科技史研究范畴的认识活动;就其“知新”而言,它又是属于科学哲学研究范畴的认识活动。就“温故”只是为了“知新”的目的来说,这种科技史研究与科学哲学研究相结合的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无疑是属于科学哲学范畴,是旨在把握科技本质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活动。它的意义是在于为开拓科技发展新思路、制定科技发展新规划和新政策提供科技理论指导。

 

实际上,这种科技哲学活动以及科技发展新思路、新规划和新政策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属于科学发展观研究范畴。科学发展观研究,理应首先研究科学本身——如果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有偏差,科学发展观就必会有相应的偏差。

 

然而,正如笔者在有关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科技界素来不重视理论和理论研究,这不只是表现在中国科技界本身从来都是满足于“事实真理”的获得而不求其进一步向“逻辑真理”的发展,也表现在中国科技界以及哲学界向来都轻视或漠视甚至鄙视科学哲学,从而缺乏对科技本身的理论研究,以至于迄今为止中国自己的科技史还是以外国人李约瑟博士的研究堪称最为全面、系统和深入,而这些年来足显其“繁荣昌盛”的中国学术界竟无有一人能够拿出一部足与李约瑟的著作相提并论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专著来!(这与第一部完整的柬埔寨史竟是出自一位中国学者之手的情况多少有些相似。)至于科学哲学,更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由西方“泊来”,至今仍处在翻译、介绍和诠释西方科学哲学成果的初始阶段,其研究水平还处在“格义”阶段(与中国佛教研究在魏晋时期的水平约略相当,从魏晋的水平到中国化佛教禅宗的水平尚有千百年之隔)。

 

关键的问题,还不在于历史上中国科技界曾经长期轻视理论和理论研究,而在于当今中国在举国上下都在疯追GDP的大背景下,整个学术界一片浮躁之气,争名夺利的庸俗学风“盛况空前”!在这种情况下,更鲜有学者去光顾理论领域,即使有人提出应当加强理论研究,也罕有响应者,倒是常会招来一片责难或讥讽之声,似乎面对科技这部历史的火车头,我们只须埋头开其车而无须抬头看其路——管它是走过来的路还是将要走的路,我们都不必去管它,只一个劲地开车就行,而且其车开得越快越好!如此情景,真乃堪称“闭着眼睛直奔科技天堂”!

 

科技界的“闭着眼睛直奔科技天堂”固然与科学界本身的缺陷有关,同时也与哲学界的缺陷密不可分。中国哲学界自古以来就几乎不过问科技之事,而是倾心于研究与“治国平天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政治问题、伦理问题等等,这个传统从先秦一直保持到今天。几年前中央强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于是政府乃拨出专款以扶持其研究。然而这些钱用到哲学界,是派什么用场的呢?召集了一批专家,让他们去搞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程”。其实际内容,其实不过是在重新编写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而已,与科技理论研究几乎毫无关系!

 

中国科技界不关心哲学,哲学界也不关心科技,如此,科技界与哲学界几乎是各自为营、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与西方历史上科技与哲学紧密结合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就开始了对属于今之所谓“科学哲学”范畴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如亚里士多德就曾经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科学的经验要求、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等等进行过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为现代科学哲学的滥觞。步入近代以来,以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更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为独立的科学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按:培根提出科学认识应以实验为基础,通过逐步的渐进的归纳方法获取一般性原理;笛卡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是从先验的一般性原理出发演绎出具体定律的命题等级体系;而牛顿则提倡运用分析综合法和公理法来开展研究。穆勒和休厄尔对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的结构及科学发展模式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科学哲学的基石。他们各自强调的归纳主义逻辑分析的观点和立足科学史实从事科学哲学研究的观点,分别成为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两学派的前身。)1833年赫尔出版《自然科学研究序论》,现代科学哲学基本形成[关于西方现代科学哲学的情况,参见本文附(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西方,科技与哲学从来都是在其双向互动的关系和状态中发展的,其科技史与哲学史之早期是“合二而一”,后来虽然“一分为二”,却仍是“一物两体”,并没有分家。其历史情况充分表明,科学乃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之学。没有科学实践,就没有科学理论;没有科学理论,也没有科学实践。而自“西学东渐”以来,吾人对“西学”则从来是片面地只从实践角度去学习,而不是同时也从理论角度去学习,此种学习“西学”的思维方式实为“见形(器)而不及道”(魏.王弼语)。其实,西方科技乃是“道器并进”地发展的,决非是吾人心目中仅是科技之“器”的发展!

 

附(一):李约瑟与中国科技史研究

(来源:history.lib.tsinghua.edu.cn/expert/needham.htm - 46k -

 

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李约瑟博士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成就享誉国际学术界,1968年在巴黎第12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上被授予乔治·萨顿奖章,1974-1977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科学史分会主席。

 

李约瑟博士的治学方法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

 

附(二):什么是科学哲学

(来源:人民网,郑军;百度百科>浏览词条)

 

科学哲学在英语中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philosophy of sciencescientific philosophy。虽然它们在汉语中都可以译作科学哲学,不过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关于科学的哲学理论,后者所说的则是具有科学性质的哲学,所以亦译作科学的哲学。一般所讨论的是科学哲学,即关于科学的哲学理论,而不是科学的哲学。所谓科学哲学是哲学对科学这一现象的研究或反思,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当然是自然科学。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一般说来,科学哲学研究的是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合理性、科学的研究活动、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的逻辑结构、科学发展的规律等等,因而它与哲学的许多学科例如形而上学、认识论和逻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里,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知识部门,原始科学就包含在这中间。一些哲学家在对自然的研究过程中,也建立了研究客观世界的方法论。比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就对科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了近代,培根的归纳法和笛卡尔的演绎法更成为科学哲学的重要思想源头。另一方面,科学家在遇到方法论问题时,也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成为科学哲学的又一源头。

 

笼统地讲,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始自近代科学,它形成于16世纪左右,至今不过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只有当科学成熟到了一定的程度,研究它的科学哲学才会出现,所以直到20世纪,研究科学的科学哲学才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可以溯源到赫尔1833年出版的《自然科学研究序论》,早期的重要人物有休厄尔,J·S·密尔等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马赫、K毕尔生、彭加莱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阐述了科学哲学的观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所开创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促进了科学哲学的蓬勃兴起。

 

四十年代后,科学哲学在反对和批评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有关科学活动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代表人物有赖兴巴赫,波普尔,奎因,汉森,T·S·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图尔明,D、夏皮尔。

 

传统的科学哲学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而现代科学哲学则是从反形而上学起家的,它在20世纪的第一个系统形态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兼具科学哲学科学的哲学两重性质,因为它不仅以科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而且试图使哲学具有科学性,当然不是科学理论,而是科学的工具。不过,此后科学哲学的发展肯定出乎逻辑实证主义的意料:科学哲学家们不再关注科学的工具问题,而是科学的证伪(波普尔)、科学的历史性(库恩),甚至科学的多元化问题(费耶阿本德)。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1,逻辑经验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我们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反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

 

在中国,科学哲学曾经被称为自然辩证法,以“科学哲学”这个名词与世界接轨,是晚近才形成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15846.html

上一篇:“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读李侠先生文有感
下一篇:自由学术与学术自由——学术随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