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q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quan

博文

我似丑小鸭,努力再蜕变 精选

已有 12103 次阅读 2018-10-3 21:26 |个人分类:省自自知|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丑小鸭蜕变, 武汉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读博士


前言:谨以此文献给自己,并与曾经或现在处于困境的朋友一起共勉:相信自己,挑战困难,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努力,你我都可以实现“丑小鸭蜕变”!

 

2009年夏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从贵州高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出发,辗转到省城坐了近二十个小时火车到达“三江重镇”武汉。在这个大城市,面对来自五湖四海衣着光鲜能说会道的同学们,我的“乡土气息”一下就显得浓重起来。原本开朗自信的我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什么被同学笑话。回首十多年的求学历程,对我来说仿佛是“丑小鸭” 蜕变的一次次演绎:小学考初中那年仅以高出重点线6分进入附近最好的初中,那时还是懵懵懂懂的小孩子,不知道如何学习就拙笨地把教科书都抄写一遍,摸索学习的方法,于是连续摘夺年级第一二名,后考入最好的市高中;然而刚进校仅排700多名,我只好继续默默努力,三年后以全年级32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却也仅超武大录取线1分来到计算机学院。身在计算机系,我竟然分不清鼠标单双击,不会用 U 盘……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经常被“模仿”,英语基础很差每次作文不及格,和同学们玩不知单机游戏为何物更不用说聊什么“新潮”话题了……参加社团的面试,一次次被淘汰。初选班长我大胆上台竞选却仅得1票(那一票还是我给自己投的呢)……反正一切都很“土”很“笨”!我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丑小鸭”!

但我不想落后于同学们。不懂电脑常识我就请教室友,慢慢地很快就掌握了word、PPT、打字这些基本的技巧。普通话不好就买来普通话训练册坚持每天练习。英文发音不准确,我从基本音标ABC开始从头学起,于是清晨星湖岸边多了我的身影,图书馆多了一位常客……大学的课程繁多而难度大,记得大一时我因为计算机课程太难而想转专业,但是后来我还是留在了计算机学院:因为我深知我不是不喜欢而是在逃避困难。四年后,我的普通话通过了二级乙等,英语过了六级,专业排名第二, 先后担任学习委员、班长等职务(每次几乎满票当选),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信安大赛三等奖、武汉大学自强之星等20多个奖项和荣誉。2012年还有幸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加拿大实习,此中全国仅有69名同学被录取,而我是唯一来自农村的学生。2013年,以“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毕业。

事实证明,只要用心去做,其实很多事情都没有你我想的那么难。每一次进步,每一次蜕变都来自每一份耕耘,每一天的坚持。在我的世界里,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大一为了锻炼胆量,五音不全的我去参加赛博歌霸大赛在台上忘了词,普通话不好去参加辩论赛语无伦次,从小体弱多病我去参加运动会1500米长跑……从体育竞赛到文艺晚会,从学术讲座到公益活动,很多场合都有我的身影。虽然在这些活动中我没有都拿到奖,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锻炼了自己。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熟悉,而且要对其它领域有所了解。理工科的学生不妨听听文科的讲座,学建筑学机械的同学不妨看看话剧表演,学经济的不妨去学学编程……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相同的问题,努力利用大学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你才能看得更远。

武大除了提供广泛的知识学习机会外,在社会实践方面也给予学生很多鼓励和支持。大学四年我参加了很多实践活动——在象牙塔呆久了,记得多出去走走,看看自己能为他人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大一组队到杭州、黔南等地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情况。这些90后打工者其实只是与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或许我们曾经是儿时的好伙伴,或许我们是曾经的同桌,然而没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新一代打工者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合校十年之际,我跟随辅导员到深圳、珠海等地采访武大校友,并撰写调研报告——《合校十年--毕业牛人说大学》,发表在武汉大学未来网上。两次组织队伍回访母校安顺二中宣传武大,与学弟学妹交流学习经验,尽所能去帮助他们解答高考复习的困惑,让他们更多地认识大学。心怀感恩,跟随慈恩基金会到贵州山区做义工,撰写五万余字《2011慈恩足迹--义工日记》被香港慈恩官网收录。大四寒假积极到贵州三所中小学调研留守儿童的问题,致力调查留守儿童的疏忽问题和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我想作为一名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思考如何解决突出社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连我们这些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都不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那谁来分忧呢?有时候我们匆匆赶路,却忘记了出路。这些经历可以帮助我们自己了解到底喜欢什么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我们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父母没有为我们提供优越的锻炼舞台,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机会提升自我。

机会,是留给一直在努力而且敢于去争取的人。来到武汉大学我有幸得益香港慈恩基金会的资助,为父母减轻了许多经济负担。但是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当时高考的优困生很多,全校只有 8 个名额,我最初被学校刷下来——我很不甘心,想为我的父母做点什么,于是大胆找到老师把家庭情况说明,求老师给了报名表——最后是否被资助取决于基金会的家访。后来基金会的老爷爷到我家:一间30平方的两层石板房,8 个凳椅,2 间床,一张桌子,一个火炉,楼上堆满了玉米和谷子,一些角落还有许些老鼠光顾的痕迹……家里只有一面贴满了我和姐姐从小到大的“奖状墙”最值得“炫耀”了。最后基金会决定给我每年 7000元的资助——这相当于我的学费加住宿费了!试想:如果当年我不去争取就失去了这个机会——当然前提是我的高考成绩还不错。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 2012 年去加拿大实习的项目。最初我从上届师兄那里得到该项目的相关消息——学会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而不是期待别人来告诉你机会——当时只有一个星期就截止申请了,那时我英语很烂,成绩也不拔尖,但我很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抓紧准备材料,抱着买彩票的心态提交了申请。后来就等啊等啊,一直到2012年3月28日,我在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网站看到这个项目的最新信息——原来加拿大主办方MITACS和CSC重新签订了协议,要在中国重新选拔 100人赴加实习。我当时等着武大发布这个消息,结果等了几天没有音讯,发觉不对劲,我立刻跑到国际交流处询问,结果负责的老师告诉我人已经选了弘毅班的学生——这是传说中的“内定”吗?——老师解释说弘毅班有优先出国的权利。当时我很愤愤不平,凭什么我们最先申请的没有机会?而且武大没有按照CSC公告公开选拔有失公理……那一刻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申请被耍了!我联系最初一起递交申请的几位同学告知情况,一些同学听说学校已经定了人就说那算了吧。最后只有2个同学和我到学校教务部和国际交流部找老师说理,同时联系加拿大方面请他们说明情况。后来加拿大回复说他们给了CSC一批名单请CSC优先考虑我们的申请,但CSC显然没有这么做。那几天我就抱着讨个正理的心态在学院、国际交流部、教务部之间奔波。所幸的是有理走遍天下,最终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弘毅班的同学不符合条件,公开重新选拔。我也第一时间提交申请,最后顺利得到了这个机会。

上天对我们都是公平的,越努力,越是幸运;越是敢于去尝试,越多机会等着你。当然不可避免会有失败的尝试,但是我们还年轻,有输得起的资本,错了再来,有失败才是完整的人生体验。

生活的磨难,也是另外一种机会。上大学后,我发现周围一城里的部分独生子女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求助于父母,其实很多事是他们能够独立解决——只因为因为长期的依赖,“习惯”罢了。我11岁离家独自在外求学,那时还只是不到1米4的小男孩——穿着朴素的补丁衣服,还有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一些同学瞧不起我,时常嘲笑我欺负我:大个子同学使唤我去抬洗脚水,不去就要挨打;捣蛋的同学妒忌我成绩好,抢我的作业本不让学习……我不想惹祸给家里添麻烦,强忍眼泪刻苦学习。只身在外,每一次出行,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困难我都要学会自己处理。其实,每到周末看见室友父母来看望,每逢考试看见同学的爸妈来陪考——我也会很羡慕很渴望,而这些宠爱我一点都没有,相反,周末回家我要立即帮父母下田种地。我从未抱怨过,因为辛勤的爹娘给予了我所有,养育之恩三生难报!这些生活经历帮助我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后来在加拿大生活独自找房子买菜做饭,并组织同学四处游玩的勇气便是来于多年的习惯!父母不能陪伴我们一生,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靠得住。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无论挂科了还是掉了手机了还是买东西被骗了,我都把它看成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反思警醒不再犯错。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依赖他人,因为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去帮你。

蓦然回首,武大四年的点点滴滴已化此生的回忆。如今,我早已走出那个美好的象牙塔,曾经的一切荣辱都烟消云散。毕业前,因为一心想到香港学习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不想浪费学校保研名额我放弃了保送研究生,梦想到香港深造成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若不能兼济天天,愿穷尽此生庇护所能及之人。然而,申请的所有大学都把我拒之门外——因为我本科是计算机,和社会科学相差太远。没有工作,没有学校可读,一瞬间,我跌入人生的低谷。可是家有父母,我不可以任性,收拾心情四处找工作接济生活。最后,我选择到珠海的一家公司,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路途。

2013年夏天,告别同窗四载的同学,我一人踏上南下的列车。初到珠海,什么都不会,培训期间经常被老板训话,到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时已是九月——又是新的研究生申请季节,我重新思考,我还要继续深造吗?珠海的工作其实很安逸,可这是我追求的生活吗?如果继续申请,我还要坚持学习社会工作吗?到底是我更喜欢做社工还是我一直在逃避计算机?……反复思考,最后我选择面对现实,接受挑战:申请计算机的博士研究生。于是,白天上班,晚上准备申请材料,联系香港的老师。周末不上班就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学习,晚上跑跑步锻炼身体。珠海的一年上天似乎也故意折磨考验我,经常生病(当然是死不了的小病),病假请多了,老板不高兴,质疑:“你觉得你的身体可以继续胜任工作吗?”无言以对,只有默默努力,准备申请材料的同时尽力做个称职的员工(最后离职前三个月公司还给我加了一千元工资,临别时送了我一个kindle)。

持续不断地发出邮件,终于有导师有意向接受我的申请,但有老师要求我提高英文成绩。于是我又多了一个任务:复习英文雅思考试。谁知11月到广州参加雅思考试(第四次)惨败而归,接着是到深圳、香港面试……经过漫长申请路,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逐一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但我最初口头承诺过浸会大学的老师(也是我现在的导师),即使申请不到香港政府“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HKPFS)”,我也会选择跟他读博士。几多纠结,最后我放弃其他学校选择了浸会大学。或许正是我的诚信感动了上天,2014年3月24日,我“起死回生”(3月9日被告知没有成功申请到HKPFS),入围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成为全球223位获奖者之一。

2014夏天告别珠海的朋友们,踏上读博之路。初到香港,不懂粤语,没有硕士经历,没有研究经验,编程能力跟不上,许多知识没学过,课业繁重有心无力,好累好累……一切是那么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国际大都市,我似乎又一次变成了黯淡无光的“丑小鸭”!可是,我不会轻易放弃,我相信我还可以再次站起来! 幸运的是,我选到了一个严格的好导师——经过三个月的学习积累,一个月日夜兼程的研究,投出第一篇论文。2015年4月,我的第一篇论文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IJCAI,国际顶级会议,两年举办一次,2013年第一次在中国北京举办)接收,7月底将赴南美阿根廷,站在全世界优秀研究者面前展示我的研究成果。从偶然选择计算机到讨厌计算再到逃避计算机,最后回到计算机喜欢计算机科学,面对困难,挑战自己,我真的可以做到!

在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奔向远方的同时,不要忘记父母,不要忘记还有重要的一群人——朋友。当你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你才懂得没有朋友的生活是多么的孤独,才明白“度日如年”为何物:没有人和你一起去上课,生病没有室友给你带饭,不高兴时也没有那几个死党陪你喝酒一醉到底,也没有亲密无间的闺蜜守着你哭泣到天亮,吃饭忘带钱了再也没有打个电话分分钟就有人来帮你买单……正因为这些陪我们一起哭过笑过疯过的朋友,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更多意义。我爱交友重义气,朋友遇到困难找到我,我都会尽力去帮忙;我有一碗饭,绝不会让朋友没饭吃;为了朋友,我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朋友受损。我一直坚持用真心、真诚、真爱感染我遇到的每一个人,所以我很幸运我拥有很多好朋友,一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走到今天。人生短暂,相遇是缘,只有大家都开心过得好,那才是真的好!人可以有贫富之分,但友谊不分贵贱。虽然一路走来相比周围的同学我或许生活贫苦,但我并不自卑,而是和同学们快乐度过每一天,特别是毕业工作后我越发怀念和好友在一起的日子——学生时代建立的友谊是最纯洁的。

珠海一年的沉淀,让我更加明白的我此生的宿命,活着的意义。从小山村到珞珈山,再跨越太平洋抵达另一国度,再几经辗转来到维港之畔,我很感激一路陪我走过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谢谢大家的陪伴让孤单的我并不孤独,谢谢您们的支持,才成就了今天的史启权。

虽然读博第一年就有了一篇论文,但我心里很清楚这次成功包含了太多巧合和偶然。可是,我不可能靠运气读完博士,更深知自己的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还很薄弱,各方面还需继续努力。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东西要学习,我,还能再续写“丑小鸭”的故事吗

下一次,期待你我一起蜕变!

 

 2013年10月,初稿于珠海

 2015年6月,修改于香港

 

 

   *********** 一转眼我已博士毕业了,近三年发生了什么呢?**********


   2015年IJCAI 论文中了后,本可以扩展到期刊发表(这种做法在计算机领域很常见,一个课题先发表在会议上,再进一步扩展到期刊),但是导师希望我做新的课题,这样有利于早日达到毕业要求(一般需要完成3个相对独立工作才能毕业)。最先是尝试医学图像分析,那时正好组内负责此课题的意大利小哥走了,我接手他的工作。做了几个月最后发现行不通,只好放弃。然后继续看论文找思路。我习惯直接跟领域内的学者通过邮件讨论TA的论文,在一次讨论的过程中,想到一个可能提高估计缺失数据效果的方法。于是开始推演数学公式,做实验验证。这篇论文差不多花1年的时间才完成,最后提交到TNNLS期刊(SCI 一区)。而就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我遭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变故:换导师!因为某些原因,导师要离开香港到别处高就。好不容易经过2年的磨合,师生的合作方才上道,而且当初选择浸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看中我是他的第一个学生,他也愿意也有时间耐心指导我。突然换导师真的是大忌,或者这就是命中注定的变数吧。新导师是正教授,学生多项目更多,不比前导师能手把手指导我了,万幸的是研究方向可以延续我前面的工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逼迫我提升独立做研究的能力。与此同时,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我人生中的贵人——胡澄东爷爷在睡梦中溘然离世,他燃尽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照亮了无数寒门学子走出大山之路。2009年他翻山越岭到我家里助我上大学,2011和2014年他带我跟随慈恩基金会去做义工……与他相识的7年,他不仅仅从经济上帮助了我,更是开阔了我的眼界,有了更远大的理想。上天或是不想他太劳累,早早地请他去享福。对于生死,毫无办法左右,唯有为他守灵送他上天堂,努力接手他未完成的心愿,成为像他一样为这个世界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这些变故加上自己的积累不足,2016年学业成绩上颗粒无收,投AAAI, IJCAI等先后被拒绝(我才后知后觉,原来发表一篇好论文是多么不容易),只好继续修改完成论文退而求其次改投B类国际会议ECML-PKDD 和 CIKM。厚积薄发,改投的2篇论文在2017年先后顺利被接收, ECML-PKDD的论文还有幸参与角逐最佳学生论文。另一方面,经过一次大修一次小修,历时14个月的TNNLS期刊也最终被接收。那一年,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和会议的机会,我再次游历了日本千年古城京都,到风景如画的瑞士苏黎世拜访Prof. Walter Gander, 在卢塞恩游览人间仙境,到访亚历山大大帝的故里-马其顿斯科普里,也偷溜到世界名胜奧赫里德见识几千年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奇迹,再到法国大巴黎逛遍各大博物馆,最后在新加坡体验华人创造的西方现代社会。2017可谓是丰收而充实的一年。一转眼到了2018,要准备毕业了。回家过春节前,我向导师提出毕业的请求,不出所料需要我再完成一篇小论文投了期刊后再准备毕业大论文。IJCAI 2018 我照旧投稿了,然时运不济,虽然有一个难得的满分加持,还有领域专家审稿人力推,但遇到评审规则变动遭遇两个低分落选。于是我直接扩展了会议版本改投了期刊。回过头想,如果会议论文中了,我扩展到期刊的难得更大(因两者间最多允许30%内容重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不利于我顺利毕业了,大概这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吧。香港每年只有一次领毕业证的机会,如果晚于某个时间点(比如浸大今年是9月3日),那只能等下一年参加毕业典礼拿毕业证了(学校会出具一个毕业证明,但大陆的工作单位未必会承认该证明信)。时间紧迫,因此我和导师商量,让我先交毕业论文再交期刊论文(毕业的事宜跟导师沟通好非常重要!!!)。前后花了3个星期左右,完成大论文(主体部分即是读博期间所完成工作的集合),6月15日提交到研究院。研究院告知大约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安排到毕业答辩。交完了毕业论文,我再回到期刊论文的修改工作,细改后再7月初交给导师提交到领域最好的期刊TPAMI(不管能不能中,投一下也算是圆满了)。

 

   与此同时,我开始找工作了。因为很明确要去工业界尝试现实问题的研究,所以先后投简历到联想香港机器智能实验室,华为香港诺亚方舟实验室,腾讯深圳总部等不同单位。其实早在2017年底阿里巴巴到香港校招时,在大学好友的推荐下我在中文大学的招聘现场就接触过阿里计算平台的技术主管,估计阿里也比较缺博士,他看了我的简历后很有诚意邀请我加入阿里巴巴。然而我主要想在香港这边工作而阿里的研发主要布局在杭州、北京。所以最后没有继续再洽谈。可是那次顺利的求职让我误以为在人工智能依旧火热的今天,机器学习博士毕业找个好工作那是分分钟的事情。这样的幻觉在联想面试的时候被打脸了。联想二面失败后我爆棚的自信心备受打击,对自己的市场地位有些动摇了。另一方面,华为一面后让我从AI理论研究组转到企业智能组,想到正好同帮我内推的师兄一个组,我就答应重新进行面试。在与华为进行面试的过程中,为了保险起见,我不得不多投些企业。这时好友推荐去腾讯试试。因为腾讯AI Lab 已经招满了,我就投了金融部门下面的一个精准推荐组。大概因为心态比较放松,腾讯的面试都进行的比较顺利(不过题目真的很烧脑),而且有幸得到小组领导的看重,即使后面一些题目没答好也依然想录用我。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找工作的心得:不要太“老实”,不要主动说自己不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啥子都不会,要你干什么);另外就是要把自己跟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养一个博士成本是很高的,企业不是慈善机构,需要的不是最优秀的而是最合适最匹配的。只有专业或者能力对口,成功率才最大。我刚找工作的时候跟帮我内推的学长申明我想做解决方案的研究而不喜欢写代码。如此实诚的我当然在应聘编程要求高的岗位时碰壁。后来面试今日头条也是如此,如果面试官一上来就是“来,我们写个编程题目吧”,那这个岗位显然跟我不合适,也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浪费彼此的时间。这期间我也投了几家创业公司,小公司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甚至一上来就直接问我要多少薪水。经过2个月的积极认真的找工作(学习python编程和复习机器学习的相关知识),最终我在腾讯和华为的offer中纠结徘徊,也咨询了在两家工作过的朋友,最后综合考虑,我选择了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钱可以慢慢再赚,合适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难有十全十美的机会(如果有钱多活少离家近还喜欢做的工作,麻烦请通知我),只能有所取舍。希望我的选择没有错。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的第二篇期刊一审结果出来了,不出所料,大修。导师给了我一个月时间修改要求7月底交。就这样边找工作边做实验按照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同时等待毕业答辩。最初跟导师商定的答辩时间是8月初,可到了7月底还是杳无音信,后来系里发邮件说推迟到8月8-15。6月15日提交论文后关于我也跟研究院沟通过几次,然后并没有多大效果。于是只能加班加点修改完论文后请导师帮我催一下。8月初修改完论文提交,工作意向也基本确定去华为了。那几天感觉太累了,就买了张车票回家正好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这些年在外读书,身不由己,很遗憾不能出席很多好朋友的婚礼,想着尽量能到场一次算一次吧。跟父母和朋友也讨论了我工作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去询问他人只是想给自己的选择多要些支持和肯定。再回到学校还是没有收到答辩的消息,再问研究院说现在流程已经转到院里安排了,于是只好去麻烦系里的秘书。那一刻,今年准备毕业的同学中就我们组的还没有确定答辩时间,于是我们小组三人心里慌了起来,难免多想多虑。就在这时,我身上的红疹越来越多,还有不慎用药失误导致的皮肤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国内某些药厂为了赚钱在药里暗掺其他成分,真的害人不浅,我用被迫做了牺牲品,提醒各位用药请到正规医院、诊所开)。皮肤发炎的问题中医说是免疫系统紊乱,西医也只说是过敏和发炎,具体原因其实也不清楚,我想很大可能是那段时间关于毕业的事情过度焦虑有关,所以就想快点答辩快点毕业好好休息一下。所幸在8月21日上午被告知确定8月23日答辩(距离6月15论文提交2个月+1周,而不是最初说的一个多月,因此建议至少预留2个月)。

 

   一切早已准备好了,答辩似乎成为了一种形式或说是仪式。学校住宿到期,8月22日晚上被迫搬出NTT,申请付费多住一天等答辩结束再搬,NTT都没给安排(嗯,这很香港:按照规矩办事,不讲关系人情,住了4年的老住户也没用)。我记得那天晚上还下着大雨,从实验室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去港岛借宿。到了港岛安顿好已经近12点,第二天早上10:30还要答辩。 人的身体机能总能在紧急需要时调动起来——8月23日我早早醒来收拾好行头去了学校会议室。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也陆续到场,几位同学也来为我捧场。我熟练而快速讲完了读博期间的研究工作,时间也正好在规定的35分钟以内。接下来的回答评审老师的问题也都算满意,前后1个小时左右就结束了。按照程序,我被请出会议室,在门外等待答辩结果。虽然知道结果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心里的大石头还是要等到答辩主席通知了才能落下来。在外等待不到10分钟,导师开门叫我回到会议室,每位评委老师一一跟我握手,祝贺答辩通过:“Congratulation!” 就这样,感觉还没有准备好,就匆匆结束了。2014年8月22日从珠海坐船到学校求学,整整4年,终于按照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顺利毕业了。二十年寒窗苦读,总算走到这一天,把Mr. Shi 变成了Dr. Shi。答辩后的手续变得非常顺利,2天内拿到研究院的官方答辩结果,3天内交完修改后的毕业论文,5天内交了论文CD,7天内拿到了办理IANG签证的证明。我不得不赞一下研究院新工作人员的业务成长速度(不过整个毕业流程安排设计真的非常有待改善和加速)!好在在大家各自的努力下,最终大家都赶在9月3日之前交了论文,顺利赶上毕业的末班车!

 

  回过头来想,在等待毕业答辩这件事上,仿佛是给我的一次内心考验。就像是《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去到灵山求取真经,佛祖命二尊者入宝阁选经。不料二尊者却向他们索取“人事”,孙悟空不肯答应,结果取来的是无字白经。也就是九九八十一难还差一难方才取得真经。这好比我虽然在学术上达到了毕业的要求,但是内心还未修炼到位,需要经过这个过程的煎熬与磨练,才凑足九九八十一难,方可以取得博士学位。答辩结束的那一刻,说实话,我的内心并没有什么波动,反而心如止水般的平静,这或许是一个合格的博士所需要的心境。即使后来徐爷爷召集慈恩基金会的20多位长辈为我举行隆重的庆功宴,在杯觥交错中恍惚是他们毕业了,而我只是一个静静的看客,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和百感交集。办理好毕业手续后我回贵州休息,在家里真的(脖子)脱了一层皮,有点脱胎换骨的象征意味。笑说读博太辛苦了大家都竭尽全力仿佛脱了一层皮才能毕业,而我是真的做到了! 哈哈。

 

   四年的读博之路转眼间已经走完了,从懵懵懂懂入门机器学习到熟悉这个领域,学得越多做得越深,方才领悟到“学海无涯”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不管怎么样,四年完成了5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集成7万5千多字的237页博士论文(不过这个记录很快被我师兄打破了!),发表(完成)8篇论文(6篇一作,2篇合作的论文未纳入毕业论文),虽算不上优秀的成绩,但至少也算完成了我给自己设定的毕业要求。 在此特别感激Prof. Walter Gander 在我临近毕业之际带我发了一篇期刊(数学领域SCI二区)。其实我只是帮他做了些实验,大部分工作都是他做的,我事先也说明不需要把我纳入作者列表,可是他还是坚持跟我以合著的方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教我学习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Prof. Gander 坚持一定要100%完全能重复的实验才算是“真科学”,即使相差一个小数点也不行。这次合作让我更加由心佩服这个曾经跪着给学生答疑解惑的大师。大师出马,从投稿到被录用不到一周时间,一个月内网上见刊,刷新了我对期刊投稿速度的认识。在家休整20天后,回港后收到了好消息:我8月份大修的第二篇期刊论文直接被TNNLS接收了,前后只花了5个半月!只一次修改后就直接被录用的这种情况虽然不算稀奇,但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和意外。或许如前导师说的,在后两年的独立研究历练后,我的功力提高了但自己没感觉出来,起步慢但后劲很足!希望正在审稿中的TPAMI 也能继续好运,这是博士期间的最后一个工作,也是我找工作的时常拿出来演讲的代表作。

 

   二十年的学生生涯告一段落,明天即将开始新的旅程,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这一刻,感觉我又一次变成了暗淡无光丑小鸭。

 

   小鸭子,上船了,新的领域,在“诺亚方舟”这艘大船上即将面对更开阔的新世界,你准备好了吗?期待你的再一次蜕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10月1日于香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6692-1138666.html

上一篇:在首届“纪念柏常勇奖学助学教育基金”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下一篇:我在香港读博这四年——谨以此文致敬逝去的学生时代
收藏 IP: 218.250.199.*| 热度|

27 郑永军 柳林涛 王若兰 黄仁勇 郭奕棣 王恪铭 黄永义 徐耀 刘全生 沈志强 文克玲 王善勇 晏成和 简美鹏 程帅 罗帆 徐民 牛伟博 刘建兴 熊栋梁 李斐 武夷山 聂元训 刘建彬 李曙 neilchau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