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yingyong20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yingyong2014

博文

关于王贻芳教授评杨振宁教授观点的几点看法

已有 20146 次阅读 2016-9-5 12: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王贻芳教授针对杨振宁教授关于“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意见有如下三点看法:

1. 高能物理的前途在哪里,见仁见智。中国现在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国际上有,而且很多,杨先生的看法显然与大家不同。不仅现在不同,过去几十年都不同。据有关资料,杨先生对高能物理的未来发展自60年代起就是悲观的,所以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失之交臂

2. 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考虑当下和长远,不可偏废。民生问题当然要解决,而且这也确实是目前国家预算支出的主要内容。但我们也要考虑长远,要有合适的比例进行基础科学研究,要能够不断发展,要有领先世界的能力。清末的中国,人民富庶,GDP世界第一,虽然有能力购买枪炮,但不掌握科学,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还是被动挨打,民生也无从谈起。

3. 中国建大加速器对我们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第一阶段300亿人民币的投入(2022年起,每年30亿),至少使我们可以在以下技术方面实现国产化,并领先国际: a) 高性能超导高频腔(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加速器)。b) 高效率、大功率微波功率源(也可应用于雷达、广播、通讯、加速器等)。c) 大型低温制冷机(也可应用于科研设施、火箭发动机、医疗设备等)。d) 高速、抗辐照硅探测器、电子线路与芯片等……除此之外,也许还有出人意料的新发现、新技术。至于高能物理科学发现的直接应用,目前我们无法预料,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对物质结构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中国人可以嘲笑古希腊人及后来的欧洲人研究原子、天体运行规律、量子力学、希格斯粒子没有用,但最后吃苦头的还是自己

以上可见: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9/355455.shtm

 


  对于王贻芳教授的以上三点说法,笔者有些许不同的意见。尽管笔者属晚辈,但是却也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言语有冒犯之处,还请原谅。

1点王贻芳教授说“杨先生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失之交臂”。笔者甚不苟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础就是杨-米尔斯规范场,但王教授却说杨先生与标准模型失之交臂??事实上,杨先生还有其他物理领域工作要做,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粒子物理领域,20世纪60年代后杨先生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拓扑场论等等众多领域里有重要的工作。杨先生是一位多领域的大师,粒子物理仅仅只是其中一个领域而已。不管标准模型有没有问题,至少杨-米尔斯规范场没有问题。标准模型再怎么改进,也是基于杨-米尔斯场(规范不变原理)。这是大师不同于一般物理学家(甚至包括诺奖得主)的区别。随便你怎么发展招式(模型),内功(规范不变原理)的修炼方式已经定了。你再怎么练,也还是用这种内功。

爱因斯坦曾经也发展了量子论,提出“波粒二象性”图像,从而奠定量子力学的基本图像。难道你要爱因斯坦不去搞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宇宙学,而非要回过头来做出薛定谔方程或者狄拉克方程吗?薛定谔(他多了一个生物学)和狄拉克仅仅只在一个领域内做工作,爱因斯坦却是一个多领域的多产者。杨振宁教授也是一样。

2点王贻芳教授举出清末中国的例子更是没有意义。中国的原子弹已经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难道你发展粒子对撞机就是为了造武器来把地球毁灭几百次吗?就算那种武器比原子弹厉害有意义吗(航母等常规武器就够了吧)?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大同世界”,各国经济息脉相连。就以美国来说,它的经济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美国人喜欢用的便宜牙膏可能都来自中国),中国经济下去了,它也好不到哪里去(你难道想通过武力的方式去买一只更贵的牙膏吗?如果真是这样,这人可能有病)。

3点王贻芳教授指出高能对撞机可能产生更多的应用技术,从而可以有利于本国多方面发展。这一点,笔者觉得也值得商榷。事实上,这种项目就算让发达国家建造,一旦他们出了科研成果我们也可以通过论文和访学交流学习到。非要自己耗费大量资源来运作?我不知道北京市一年的用电量是多少,土地紧缺度是多少?但是我知道去年冬天北京的雾霾很严重,部分雾霾源于工厂输出能源的代价。中国人这么聪明,西方发展了上百年的技术和理论,我们30年就学习到了,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有那么多聪明商人,难道还怕国外的技术不拱手想让吗?一门技术好不好是由市场来决定,市场暂时不需要的就只能是理论,而这是不会耗费太多成本的。只要一支笔,一叠纸就行。

最后,我不知道这个大型对撞机要耗费多少的资源(电、气、土地、人力),但是我知道国内的资源需要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我们的教育、医疗、社保、收入不平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建造这种高能物理设备之前,我建议多到基层走走,了解一下民生。

一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其本国自身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进行。世界各国已经逐渐融汇为一个共同体,各国禀赋不一,那些环境好、资源丰厚的国家来造对撞机可能反而可以刺激本国就业也说不定的。至于中国,多考虑考虑民生可能不是坏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3715-1001004.html

上一篇:从药学“国家杰青”教授评判“高温超导”论文谈起
下一篇:“超大粒子对撞机”难道沦为“公关”项目?
收藏 IP: 183.64.203.*| 热度|

44 蔡小宁 王涛 戴德昌 杨正瓴 徐晓 鲍海飞 徐磊 魏焱明 徐耀 史晓雷 汪晓军 翟远征 梁洪泽 王永晖 李天成 彭思龙 欧阳峰 韦玉程 李颖业 李文靖 田云川 陈南晖 刘明超 符建 姚小鸥 陈志飞 陈有鑑 宋俊 ep4h wangbin6087 wangqinling plantcris brns yzqts baichuanduhai flighteer yunwowo bridgeneer neilchau dreamworld watercold nm2 aliala haipengzhangd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