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摄之路(之二)
周 健
1976年夏季的一天,刚刚学会摆弄照相机的我带一个4B海鸥120双镜头照相机回家休假,相机自然是大哥找朋友借的了。在家里的两三天,除外给父母来几张类似证件照的拍摄之外,还把儿时的玩伴、我的堂兄找来,一起出去照照相。在小镇的郊外,一个看上去应该是风景不错的地方,这里有草地、有树、有蓝天、有白云。给堂兄照了几张之后,他说,“你也来照一张啊”。可这里就只有我们两人,谁来照?我问,“你来给我照?”他回答说:“我那会照相啊!”我想了想说,“喔,我们可以试一试自拍”。于是,先让堂兄把位置坐好,旁边大致给自己留了一个空间,还幼稚的摆放了一些道具在地上,手里也拿着一本翻开的书。于是,自己便蹲在地上对着堂兄取景(大概就是知道把人像装进取景框内)、对焦,折腾得满头大汗。然后,找来一些石块放在照相机下作为底座,再次确认对焦,终于差不多了,便上好快门、按下自拍,最后启动快门。自己赶紧跑到预留的空间坐下,拿起道具,等待照相机快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咔嚓”一声!结果像是照了,效果确实是“惨不忍睹”,见翻拍资料图。
自己在拍摄之前看到的“风景”,好像都看不见了。当时,完全不明白原因在哪里。后来,慢慢学的东西多一点了、经历过的路程也长一些了,其中的缘由也就知道的多了一些。
同年秋季的一天,公司领导决定要搞“送货下乡”。那个年代的县百货公司,首先是一个日用百货的专业的、垄断的经营单位;其次,那时候的物质供应严重不足,什么牙膏、香皂之类的东西都要凭票供应,普通群众很难有机会购买到这些商品,农民兄弟就更不用说了;再则,公司领导充分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关注民生,积极布置“送货下乡”。从这里,也不难发现我们的党和政府“做秀”的历史真可谓源远流长。公司的几个专门店,都各自选择一些商品(包括极少数需要凭票供应的商品),确定好几个年轻人,然后由我所在的文体用品商店的、相当于店长的林大哥担任领队,带着我们十几号人去农村送货下乡。临行的前两天,大哥就说要在送货下乡的途中照几张照片,于是先借好了相机,买好了胶卷,还请到了两位女同事(其中一位正是我前文说到的那个“系鞋带的女孩”)做“模特”,成为我们照片里的主人翁,她们也愉快的答应了我们的邀请。大哥还让我带上自制的简易反光板。第二天,秋高气爽,天气晴朗,我们一行人便送货下乡去了。在下乡的路上,我们进行了照片拍摄。这次大哥亲自操刀,我负责按照大哥的指令给模特打反光,模特的担子里还挂着我们文体用品商店的一把二胡。两位姑娘,肩挑货担,面带笑容,两眼望着前方,行进在送货下乡的路上。这张照片,当年还参加了县摄影家协会组织的摄影作品展览。见翻拍资料图。
今天来看这张照片,显然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作为一张新闻照片,有摆拍的痕迹,构图也不太理想,环境交代不清,环境未能与主题关联。(未完待续)
二0一四年八月十九日
作者联络:Email:zhou6789@21cn.co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