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678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6789

博文

定性研究报告标准介绍

已有 1322 次阅读 2023-9-18 07:14 |个人分类:科学星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定性研究报告标准介绍

      周 健

       定性研究报告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SRQR)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布赖恩教授(Bridget C. O’Brien)和几位同事,在几年前采用文献荟萃分析和专家咨询方法,提出的一套具有合理适应性与规范性的定性研究报告标准,至今仍有不少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将其作为专业标准在使用。

       何谓定性研究?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为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就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不同的研究项目中,可能单独使用定量或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同时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工作。鉴于定性研究的复杂情形,要给出一个简单普适的定义并非易事。2018年,两位美国大学教授(Denzin;Lincoln)在《SAGE定性研究手册》中给出了精彩的说明。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提供一个初始的、通用的定义。定性研究是一种定位世界上观察者的情境活动。定性研究包括一组解释性的、材料性的实践,使世界可见。这些做法改变了世界。他们把这个世界变成了一系列的表现形式,包括现场笔记、采访、对话、照片、录音和写给自我的备忘录。在这个层面上,定性研究涉及到一种对世界的解释性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这意味着定性研究人员在自然环境中研究事物,试图根据人们给它们带来的意义来理解或解释现象。定性研究包括各种经验材料的使用和收集——案例研究、个人经验、自省、生活故事、采访、人工制品、文化文本和作品,以及观察性、历史性、交互性和视觉文本—描述个人生活中的常规和有问题的时刻和意义。因此,定性研究人员部署了广泛的相互关联的解释实践,希望总是能更好地理解手头的主题事项。然而,人们可以理解,每一种做法都使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可见。因此,在任何研究中,都经常会承诺使用一种以上的解释实践。从上面的两位教授的叙述可知,定性研究不仅操作方法复杂,研究要素和形式多样,单一和交互模式互现,环境控制较为困难,研究资料和数据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构建一个具有较好适应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报告标准,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科学研究的质量有多方面要求,包括考虑研究问题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推论的适当性和统计的显著性,以及报告的清晰性和完整性等等。其中,良好的研究报告将使编辑、审稿人、其他研究人员和从业者,能够对定性研究的结果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或将其应用到新的研究之中或发展社会的生产之中去。要获得良好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制定明确的报告标准。布赖恩教授他们在研究定性研究报告标准时,考虑了一些细节问题。例如,针对定性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关注研究报告的通用性和普适性;既要考虑标准对发表和出版的影响,也要考虑标准对研究工作的影响。教授们将定性研究报告标准设计为一个包含21个项目的框架,为研究报告撰写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指引。同时,他们也强调指出,精心设计的定性研究报告标准,囊括了在定性研究中使用的多种范式和方法。项目的说明反映了在定性研究报告中应该包含的重要信息,但不应被视为一种严格的格式或标准化的内容。个人研究内容的不同、作者和期刊编辑的偏好差异等等,都可能导致出现与这一标准有一定差异的项目侧重选择和项目顺序排列。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应该优先关注那些与给定的研究、发现、背景和读者群最相关的项目。下面就是布赖恩教授与合作者提出的定性研究报告标准。希望这个标准能够为科学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定性研究报告标准》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SRQR)


1.标题和摘要

(1)标题:建议对研究的性质和主题进行简明的描述,确定研究为定性研究或指明方法(如人种学、扎根理论)或数据收集方法(如访谈、焦点小组)。

(2)摘要:使用预期出版物的摘要格式对研究的关键要素进行总结;通常包括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引言

(3)问题界定:所研究的问题/现象的描述和意义;回顾相关理论和实证工作;问题陈述。

(4)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和具体的目标。


3.方法

(5)定性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确定研究范式(例如,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解释主义);简要阐述选择该理论、方法或技术的理由,选择中隐含的假设和限制,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研究结论和可移植性。定性方法(如民族志学、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现象学、叙事研究)和适当的指导理论。

(6)研究者的特征和反身性:可能影响研究的研究人员特征,包括个人属性、资格/经验、与参与者的关系、假设和/或前提;研究人员的特征与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或可移植性之间潜在或实际的交互作用。

(7)背景:环境/地点和其它显著的背景因素。

(8)抽样策略:如何以及为什么选择研究参与者、文件或事件;决定何时不需要进一步抽样的标准(例如,抽样饱和度);说明选择该抽样理论、方法或技术的理由,选择中隐含的假设和限制。

(9)与人类主体有关的伦理问题:由适当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和参与者同意的批准文件,或对缺乏批准的解释;其他保密和数据使用和安全问题。

(10)数据收集方法:收集的数据类型;数据收集程序的细节,包括(在适当时)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开始和停止日期、迭代过程、来源/方法的三角测量,以及根据不断变化的研究进程修改程序;描述选择该收集方法的理论、方法或技术的理由,选择中隐含的假设和限制。

(11)数据采集工具和技术:描述用于数据收集的工具(如访谈指南、问卷)和设备(如录音机);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变化和增减的情况。

(12)研究单位:研究中包含的参与者、文件或事件的数量和相关特征;参与水平(也可在结果中报告)。

(13)数据处理:在分析之前和分析过程中处理数据的方法,包括转录、数据输入、数据管理和安全、数据完整性验证、数据编码和摘录的匿名化/删除方法的说明。

(14)数据分析:确定和发展推论、主题等的过程,包括参与数据分析的研究人员;通常参考一个特定的范式或方法;叙述选择该分析理论、方法或技术的理由,选择中隐含的假设和限制。

(15)提高可信度的技术:提高数据分析的可信度的技术(例如,成员检查、步骤跟踪、三角测量);说明选择该技术的理由,选择中隐含的假设和限制,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研究结论和可移植性。


4.结果/发现

(16)推论与解释:主要发现(例如,解释、推断和主题);可能包括一个理论或模型的发展,或与先前的研究或理论的整合。

(17)经验数据链接:证据(例如,引用、现场记录、文本摘录、照片)来证实分析结果。


5.讨论

(18)与之前的工作、影响、可移植性和对该领域的贡献相结合:主要发现的简短总结;解释发现,以及结论如何与早期学术的结论相联系、支持或挑战;讨论应用/概括性的范围;确定对一个学科或领域的独特的学术贡献。

(19)限制: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和局限性。


6.其它

(20)利益冲突:对研究行为和结论有潜在影响或感知影响的来源;如何管理这些问题。

(21)资金:资金来源和其它支持的来源;资助者在数据收集、解释和报告方面的作用说明。


                                                                             二0二三年九月十八日


联络:zhoujian.china@aliyun.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8178-1402953.html

上一篇:你需要奖学金吗?
下一篇:科学出版革命的新号角
收藏 IP: 116.26.205.*| 热度|

3 宁利中 杨正瓴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