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序

已有 689 次阅读 2025-1-8 20:44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序 

人们总是毫不吝啬地将诸多宏大的名号赠予青藏高原,称之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或是“地球第三极”。它也的确当之无愧:青藏高原囊括了全世界所有的148000米级山峰,绝世独立;它的巨量冰川,为众多大江大河提供了源头活水,滋养了亿兆生灵;它的强势崛起曾经让西进的长江掉头东去,同时激发出东亚季风,让华南的荒原沙漠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相比于它对外围地区的影响,高原本身的变化似乎更加剧烈。而“本是同根生”的惺惺相惜让我们更加好奇,这里的生命是如何踩着环境变化的鼓点,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你手中的这本《山海折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青藏高原是地质活动的产物,大自然的伟力在这里改变了海陆的分布,大陆间的碰撞消亡了古海,地壳的变形与褶皱造出了雄伟的山脉,原来的海底甚至崛起成了雪山之巅,而无数的生命传奇就此被折叠在这部由千万层岩石摞成的时间之书里。

看到这本精品科普图书的出版,我非常欣喜,很赞赏作者用科研的态度做科普的努力。这本书用科学翔实的资料和流畅的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青藏地区两亿年以来由海到陆、从暖湿低地到高冷冰缘的环境变化,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它从“史前海怪的领地”“热带动植物的乐园”进而成为“冰期哺乳动物的摇篮”和人类定居地的转换。

作为青藏科考一线的实践者,作者自2009年以来数十次进藏考察,自2015年开始还作为领队在高原各地开展野外工作,并曾作为策展人搜集和整理过很多早期科考史料,因此可以说,青藏科考已经成为他人生阅历的重要部分。所以在介绍古生物知识的同时,作者在书中很巧妙地穿插了不少动人的科考故事和朴素自然的人生感悟,让读者可以一窥不同时代科考队员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待人处事的真挚情感。

 

吴飞翔绘制的藏北渐新世生态环境复原图

令我惊喜的还有本书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特色——为了图书视觉效果上的美感,作者为本书绘制了大量原创的化石标本素描和古环境复原图,其中多数已发表的化石材料此前并没有科学素描,却在本书中以另外一种形式示人。在科普图书领域,这种由研究者亲自绘制科学插图的尝试并不多见。实际上,这得益于作者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长期锻炼。他的科研成果中常有大量细致再现化石标本精微解剖结构的手绘插图,这不仅高效地呈现了科学细节,也增添了学术论文的艺术美感。从本质上来说,科学和艺术原是一家,可以互相成就,这一点在古生物学领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想作者对于古生物学的魅力应该会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可能也是他在书中以“发现化石,发现美”一章作为结尾的缘故吧。

从作者第一次进藏开始,我们就一起在高原上跋涉攀登,那些艰苦卓绝的科考历程、苍凉壮美的天地奇观、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激动人心的化石发现,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而我也希望这样不同寻常的经历,为广大读者认识青藏高原、认识科学、认识古生物,提供生动鲜活的第一手叙述。

 

考察队2016年在吉隆盆地,前排右4为该书作者,右6为本序作者

就像书中回顾的历次珠峰登山科考和第一次青藏科考一样,作为国家战略任务而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也必将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工程。因此,作为这项宏伟工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第一视角记录科考,并把科普图书作为连接科学与社会的纽带,将科学知识和科考精神传播给公众。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相信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讲,我们努力追溯生命伴随高原的生长而演化至今的历程,也是在重述一个事实:在人类出现之前,无数的生命曾在高原轮番登场,而在自然选择的铁律之下,总有一些幸运儿能够找到自己的出路。作为自然界唯一能够回望历史、审视自身、展望未来的物种,我们一定可以在生命的历史里得到启迪,并运用我们的智慧,确保这个和人类命运与共的大自然有一个可预见的、美丽的未来,这就是青藏科考的终极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1467952.html

上一篇:《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犀超科分册出版
收藏 IP: 222.131.246.*|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