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依然充满了失落,没有完全走出来。
作为第一次申请,我依稀记得去年刚准备写青基的时候。2021年11月,学院就准备讲座,邀请院里的老师分享写基金的经验,主要是面上和青基。
还记得有位老师“滔滔不绝”地说他的学生投青基中标率50%,关键是他还不管不问,但同时又透露出“全国没有几个组做这个”的傲慢态度。话里话外就是想说别人看了就知道是我的学生。
这样的老师分享会固然学不到什么,但是好在我坚持到了最后,遇到了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姓叶,分享了很多写作经验,尤其对于我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来说,而且最后还说愿意帮我们学生看看本子。
因为他是青基的评审,这让我激动万分。他分享的建议详细又实际,比如引文包含中英文的,最好有自己的工作也作为引文,另外要强调一些重点,以及格式和错别字千万要注意等等。
其实我开始准备写本子,已经有些晚了,好在年前有了思路,回家过年期间一直没安下心来思考,就没有动笔,毕竟距离截止还有些日子,就没有特别的心急。 过完年回来是二月初,感觉还有一个多月,还有时间。
可是没写几天,到了2月26号,突然传出消息,深圳要封城,开始居家办公。就在封城期间,开始了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基金的写作。按照叶老师的说法,青基给你的前提是,必要让评委觉得:这项工作必须是我才能做,而且我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秉持着这个观点,我整理了博士期间的工作,把当时合成的一系列材料应用在光催化CO2还原上。我硕博是做新材料太阳能电池的,用我导师的话说:虽不具备应用价值,却有科研价值。此材料的相关报道几乎没有,所以文章发的还可以(IF=5,7,9三篇)。但我博士后的老师觉得这样写不行,一再强调要与“政府的大政方针”相结合。
因此我左思右想,决定将这些一系列材料应用在CO2光催化还原上,因为有了前期的合成及表征的基础,也做了一些形貌工程相关的工作,写起来倒也没有特别难,按部就班。再加上有一个同事,他已经中过青基,我就借过来参考一下,模仿着写。
写完之后,我心里还美滋滋的,让我那位已经中了的同事帮我看看,他的意见还挺好,他说“挺清晰,起码他看懂了,第一次写这样很不错”之类的。我也让一个做光催化的师兄帮我看看,给的意见我都记不得了,他应该是没细看,随便扯了几句套话。
但我最后发给叶老师看,他看完就发信息跟我说:“你的问题太多了,得电话说,有没有空。” 接着一个电话打给我了。不得不说,高手站在更高的角度,居高临下地看,确实不一样,眼光犀利。
他说的第一点就是“你这个本子绝对不行,肯定中不了”。核心原因就是,没有创新。你不能因为没人做,你做了就是“新”,他看完之后,帮我看到了本子中一个我忽视的亮点,让我针对这一点展开来写。
还有的问题就是,我的基础工作这里,一定要多用图表来展示,展示已经做的前期工作。其他的就是一些细碎的点,还有就是要强调你的导师是杰青,跟他的方向要靠一靠(我的导师是个坑,大坑,完全不同方向,也没有圈子,一言难尽,这里不做细说,)。
距离截止还有两周,我真是有点着急了,听完叶老师的话,我其实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了。在床上纠结了两天,看时间剩得更少了,终于开始动手改了。基本上就是重写了一份,查了一些资料,相关的文献也很少,所以也好、也不好。
我本身侧重于合成,而CO2光催化还原的应用,并不是了解的太多,所以本子整体倾向于合成以及提升光催化效率,而在催化机理的方面,并没有写的很多很细。但是图从原来的3张,增加到了6张,整体内容也饱满了很多。
修改完自己内心其实踏实了很多,明显感觉到比第一稿好得太多了,第一稿就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波澜”,但这一稿有了一点“看点”和“新意”,感觉距离青基近了一步。本来想发给叶老师看看,让他提提意见,因为提交后学校可以申请退回修改,还是有些时间的。
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感觉不好意思,没!有!再!麻!烦!叶!老!师!毕竟非亲非故的,再麻烦人家实在是觉得不好意思。在自己看了六七遍之后,把各种小的细节都看了又看,最终提交了。
因为本子里提到了一个文献没有提到的创新点,以前合成出来了自己没意识到,所以觉得从创新性上说,应该是可以,感觉中的概率还是大于50的。
其实一直都有人说要“找关系”,不然很难中之类的说法。但叶老师分享的“那些渠道不是谁都有的,但是你要做到让评审想拒绝你但是却挑不出理由来”。
在提交了之后,又陆续写了省里和博后基金,博后基金没中,从中其实又学到了很多关于格式和写作上的技巧。直到中秋节前公布消息,我一直抱着挺大的希望青基,结果是没有中,打击还是挺大的对我来说。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让我消沉了一两周,在写这篇总结的时候,依然没有完全地走出来。其实我收到评审意见之后,又让我看到了希望。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差一点”。当然也可能差好几点我没意识到。
三个评审意见都说到的好处是:1.有前期的工作基础,线路可行;2.具有一定的创新型(还有说较强的创新型的)。都有说到的问题是:缺乏对机理的分析,研究方案不完整。
这让我在绝望中又看到了希望,首先叶老师跟我强调的两点:创新性和前期的工作,都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肯定。而我对光催化的理解不足,导致我在机理上面的涉及比较浅,是个漏斗,被评审专家抓到了。被拒绝得有理有据,而我其实在第二次写博后基金的本子的时候(关于太阳能电池),也慢慢意识到研究的完整性这一点的重要性。
经过此次失败,其实目标比较明确了,自己在CO2还原方便的积累不足,需要补课,避免重蹈覆辙。另外就是,有人能帮到忙,一定要不要脸的去麻烦人家,不要在乎啥自己意淫的“不好意思,面子“啥的。我想我今年就抽空把本子改出来,早早地给叶老师看,并且把图画得更漂亮,争取明年的青基。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