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etPub论文编辑的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tPubSCI

博文

与导师或同事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已有 7993 次阅读 2021-2-23 15:14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与他人的交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每一次我们与导师、同事甚至家人的互动都是愉快和富有成效的。我们可能经常要面对一些不甚愉快的对话,而成功与人交往的关键在于您的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如何预防冲突并在冲突发生时加以解决的小技巧:

1、首先,记得态度要时时保持专业和尊重。

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办公室,我们都会遇到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他们对如何完成任务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共同的目标应该是尊重和礼貌地对待他人。

2、尽量在问题还是“小”问题时就将它们解决掉。问题恶化的时间越长,可能引起的麻烦和不满就越多。

3、专注于当下的问题。虽然您和另一个人可能有过意见存在分歧的经历,但不要把过去的问题带到当前的谈话中。不然,它会让你们永远无法达成解决方案。

4、当谈话变得激烈时,尽量保持实事求是,不要把情绪带到讨论中。

5、如果您不同意同事的建议或观点也是可以的,但在开始谈话时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总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什么。

然而,如果有人坚持认为您的研究的某个方面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或者拒绝在最后期限上做出让步,那么可以先将谈话暂停。然后在与他们再次见面之前做一些调查,这样就可以掌握一些数据,来解释为什么某个方法会更好,或者试图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后期限。

有时达成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需要一种跳出固定框架的思维方式。在任何职业中,创造性都是一种有用的技能。

6、如果您是通过电子邮件与一个正心情不好的人联系,不要立即回复。

虽然您不想让他们等待太久,但也不要急于回复,不然可能在不经意间火上浇油,最终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根据做出回应所需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尝试下面的技巧:

a)离开办公桌,花几分钟时间理清自己的思绪,然后回来发送邮件。您肯定也不想和任何人打一场“电邮战”: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b)如果有时间,在一个空白文档中键入回复(而不是直接回复邮件;以免无意之中把没写好的回复发送出去),在这个文件中把所有的想法和懊恼都发泄出来。然后,不要点击“发送”,而是离开电脑,去喝杯咖啡,上街散散步,或者做些别的事情,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冲突中移开。

大约30分钟后,再重新查看这个文档。最初的感觉很可能已经消退,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问题上,而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在做出回应的时候,我们希望要表现得冷静而礼貌,而不是以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度去回应对方。

c)这与方法(b)稍有不同,就是在输入回复后发送给自己,而不是回复给对方。这也能让您将情绪痛快地发泄出来,而且避免因为匆忙发送了回复而以后又后悔。在短暂休息之后,可以去回复对方邮件,但这封邮件的内容很可能就和发给自己的那封大不一样了。您以后肯定会感谢现在做出这样的选择。

7、在问题解决之后,花点时间自我评估一下哪些事情做对了,达成了一个解决方案,以及自己需要改进什么。自己为谈话的最终结果做出了什么积极的或消极的贡献?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

有句话很有用:“我们不能控制别人,只能控制自己对他们的反应。”有时候,只要重新调整一下与别人的互动方式,就会有所帮助。

保持开放的心态,尽管他人与自己交往的方式很糟糕,也假设对方可能本意是好的。也许他/她只是今天什么都不顺利,也许他/她早上还需要再喝一杯咖啡才能完全进入工作状态,或者他/她还不够成熟,也还在学习如何在社交或职场上与他人互动。

无论他人态度或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记住,冷静的策略总是能带来最大的收获。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QQ图片20190611152856.png

SCI论文润色、SCI论文修改、SCI论文专业翻译服务、英文论文修改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32242-1273496.html

上一篇:了解学术研究评价指标——下周三讲座预告:真正重要的指标有哪些?
下一篇:【火刊周评】争论中前行的iScience,还值得期待吗?
收藏 IP: 116.233.22.*| 热度|

2 张红光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