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jja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fjjaa

博文

散文 雁栖湖 留下一方不走的雁阵

已有 3512 次阅读 2014-1-14 11:27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中国科学院, 天气预报, 湖光山色, 北京电视台, 好听的名字

雁栖湖 留下一方不走的雁阵


范建  

 

冬天来了,大雁也都南飞,雁栖湖还有没有大雁?

在北京生活多年,却从没去过雁栖湖。对它的印象,始于每晚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荧屏上的湖光山色,也只是匆匆一闪。

雁栖湖原本是北京怀柔县北台上水库。二十多年前,谁也没有在意,但在搞活经济的年代,它粉墨登场了。雁栖湖,一个别致而好听的名字,听了就想去。这就说明,世上的事,没名的你多做些可以有名,没声的你多留些也可以留下。真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

我是11月1日上午去的雁栖湖,是应邀去那里讲课。那里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科大原先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去年改的名号,今年9月新生入学启用。老校区在北京城西的玉泉路地铁边,也叫玉泉路校区。这里交通方便,但地盘不大,已有35年历史。但因默默做事不善宣传声响不大。这两年,为了创建世界一流科研型大学,这新改名的国科大,就像一只大雁,从城里飞到了城外,从没有湖的闹市区,飞到了水光潋滟的雁栖湖边,展翅飞翔的空间大了许多。

雁栖湖三面环山,北有军都山,西有红螺山,东有金灯山,国科大就背靠大山,依湖而立。冬令来了,雁栖湖看不到大雁的踪影。今年,国科大这只大雁的到来,使雁栖湖一下热闹了起来。

大学有湖的不多。北大校园也只有个小小的人工湖未名湖。国科大依山傍湖是天然的。空气清新,风景优美。雁栖湖虽然不是国科大的,但国科大是所开放的大学,有它的包容性。这或许是选中雁栖湖校址的用意。20年前,周光召院长提议,把中国科学院一些研究所对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人来参观,有利科普,有利社会,有利人民。试想,一旦吸引了许多大众,人才吸引更不在话下。有了这种前卫的思想,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人才引进也是全国之最。

与国科大相邻的雁栖湖,在冬日的阳光下有些慵懒,静静的湖水也蜷缩起来。看不到大雁,想着雁栖湖三个字,多少有些怅然。听说,国科大最近又在海内外延揽人才,不免心中又敞亮起来。国科大张开臂膀,欢迎更多的大雁。或许,开始仅仅是候鸟,是雁过留声。随着发展壮大,雁栖湖畔将格外美丽,就会吸引一方不走的雁阵,那是真正的雁落留声!

当然,吸引更多的大雁,还需要全社会、全国人民更多地了解国科大。如今,当游客来到北京,既来颐和园揽胜,又要一睹北大、清华的学术风光已成一种常态时,是人们所思所想趋于多元的结果。以开放的心态作创新性思维,正是现代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国科大校园与雁栖湖连成一体,为师生员工们创造了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师生们可以利用这湖光山色,读书、思考。想来,如果有一天,游人们在一揽雁栖湖的美景后,也能走进国科大,领略这里独一无二的学术环境。一种辐射效应,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对于国科大和雁栖湖,都是功德无量。

人生在世,不少人想出名,想出名自然要留响动。无论事大事小,也不论声高声低。可大千世界那么些人,身后留名留声的,也都是过眼云烟。而更多的人是既不能留名也不能留声的。但是,不能因为留不下名,留不了声,就扼腕叹气。还是要学学大雁,在天上,或一字排开,或人字队形,不停地、不知疲倦地飞啊飞。不管你在不在意,它也要喊几嗓子,留下一串大雁声。

大雁是热情奔放的,在奋飞的空中喊几嗓子,是为了鼓励同伴。不怕累,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据说那些新来乍到的学子们开始像小雁子一样,不会飞,也不想飞。他们是奔着大都市的摩天大楼,霓虹灯光而来。到了雁栖湖,怎么就是乡野村落,黑灯瞎火了呢?

当然,还有另一番景色展现在他们眼前。那就是新建立的国科大。赭红色的大楼,左边是国际会议中心,右边的是教学楼,中间是图书馆。像三堵墙一样环绕着一块巨大的绿色草坪,形制如巨大的舞台。在这象征着生命的绿色中,我们看到了青春的每一次跃动。

国际会议中心的大厅里那一张张方桌和圈椅,是一般会议大厅不常见的,它给与会学术交流的学者们提供了便利。宽敞大气的现代化报告大厅,舒适明洁的各类招待寓所,可以看出当今21世纪大学的先进设施。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教学楼内敞亮的大厅环境,都做到了人性化,适应了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和心理。

国科大有320多位两院院士、3000 余位博士生导师和4500余位教授与研究员。每年都有院士,海外知名学者在一线讲课。可谓师资力量雄厚。由于刚刚搬来不久,设备也不能马上到位。这对于想在科学实验中有所作为的学子,不免有些性急。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了主意,先进行虚拟科学实验。并鼓励研究生把国科大的实验室办成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前辈的激励,也是昭示,大雁不仅要高飞、远飞,而且要雁过留声的。

当然,一到节假日,好动的同学都想到热闹的街头,娱乐场所转转。来到乡下,学生们不免感到寂寞,于是便有些许抱怨。但更多人,还是享受着一份安静。这里没有都市的喧闹,尤其是夜深之时,一种乡野的天籁让你的耳边感到一阵神奇和警醒。像是在督促你,要做大雁,就要在无声中留下那并不惊天动地的声响。于是,你会步入现代化的图书馆,或在你独处的寓所里,蹒跚学步。学步是不够的,凭着大雁热情的秉性,她会招呼同行的同伴一起奋飞。我似乎看到眼前提问的那位女生的自信:这才是大雁的本色呢。有时,孤独和寂寞也是一种资本。它会让你享受实验成功的喜悦和陶醉。就像是他们第一次吃到只有雁栖湖才有的虹鳟鱼,第一次看到北京至今还保留着冬储大白菜的习俗和方法。

说到学生宿舍,一定会想起七八个人一屋的上下铺。而国科大的学生幸运,赶上的是住套间。套间内有九间屋,每人独立一间,配有厨卫。接待我们的科学传播系的小徐很自豪:“这是亚洲第二(亚洲只有阿拉伯国有),中国第一哩。”据说,开始还担心条件太好,孩子们会放松学习。后来发现,优越的条件和环境,也能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望。

办讲座是大学的特色,但国科大的讲座要比其他大学下的本钱大。他们请来的大都是国内外大师级的人物,一流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教授。在城里的大学专家可以当天来回,到这里来讲课,通常要住上一晚。他们对专家学者极尽周到的地主之谊。就是下再大的成本,也要坚持,并且几乎是每天不断地举行最前沿的学术讲座,让学子们耳聪目明。

想来这样,何愁远飞的大雁不再来?

雁栖湖边现在也在大兴土木。据说是为明年在此召开的APEC峰会准备的。我想,那时,志愿者一定更多来自于国科大。这一聚合和吸引,不正是一个连锁效应吗。雁栖湖也要发展经济,但雁栖湖的名声在外了,雁栖湖就会有雁——栖——湖。而雁栖湖边的国科大引来的人才也会更多。大雁多了,就不是一般的经济效应了。

听惯了都市的喧闹声,一时半会儿对国科大校园宁静的夜晚会不太适应。这与学子们的心境一样。初来乍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找个娱乐的地方都没有。不免有一走了之的想法。但待了几个月后,驿动的心似乎收了。静有静的好处,静下来想想问题,逼着你读书,专心写文章。清静之中的丰富含义也只有他们心里有数。“激情燃烧的真实印记,挥洒青春的历史见证”,是校长白春礼对新生的勉励。

雁栖湖有红枫、绿松、黄杏。给人一种初冬的五彩斑斓之感。入夜时,一阵轻风吹过,便有一片片黄叶落下。这里虽没有梅花,但在静静的月光下,还真有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味道。图书馆大楼里透出的不熄灯光,映衬着树影,似乎疏影和暗香也袭了过来。傲雪之梅,占尽园中景色。于是又想到素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每逢客至,见鹤必棹舟而回。于是,再远眺那林中草木,便又幻化出与大雁同宗的白鹤来。据说,很快,国科大还要首次在全国招收本科生。

望着雁栖湖畔的国科大,雪莱的《西风颂》又飘至耳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过后,雁栖湖会不会迎来更多远飞的大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28342-758988.html


下一篇:科学家发现一个基因影响诱导多能干细胞质量
收藏 IP: 202.204.223.*| 热度|

7 张楠 郭鸿 钟炳 应行仁 罗帆 庄世宇 lily2013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