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大学之大

已有 8716 次阅读 2021-6-17 13:1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也。最近读了邱勇教授的文章,通篇不外乎一个关键字:大。读来觉一股雍容之气,令人俗虑顿消。试解读一下。

   这个关键字“大”,其内涵在人心,在胸襟格局。做事情,目标是事业本身还是获取个人利益。在大学里,求学者和治学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学问本身还是名利。何者为重?何者为先?学生追求的是绩点还是知识?教授追求的是学术,是教书育人,还是职称收入?

   只要胸襟格局足够高,不断攀登,那么所谓名利只不过事业路途中的副产品而已。否则难免心如乱草,自觉面目可憎,终至庸庸碌碌,走不了太高太远。这就是悖论:不求而得,求反不得。

   这个通用的哲理,适用于每一个人。不应看到“清华”二字就觉得与普通人无关。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任何一所大学的学子,照样可以有格局,有胸襟。如果每个学子都有格局,有胸襟,则大学自然为大。凡尔所在,即是大学,无问西东。

   

   邱教授的原文不长,转附于后。


亲爱的年轻朋友们:


你们刚刚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我要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我相信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在此,我代表清华大学诚挚地邀请你们加入清华人的行列,在水木明澈、惠风和畅的清华园开启新的奋斗旅程。


对于清华人而言,2021年是一个美好而特殊的年份。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110年来,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总书记强调,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


百十岁月、万千华章。110年的历史积淀让清华更从容,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绩让清华更自信。自信从容的清华将继续保持定力,静下心来,做真正有价值、有长远意义的事情。自信从容的清华将让你们体悟到大学之大,伴你们迈向属于自己的无限广阔的未来。


大学之大在于汇聚大学者。大学者是学术造诣高的老师,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老师,也是将教书育人作为自身首要职责的老师。拥有众多大学者的清华会让你们在校园遇到好老师、大先生成为必然。“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来到清华,你们将“从游”在静谧的学术乐土,“从游”在精彩的青春舞台,“从游”在温暖的精神家园,立身立德、筑梦追梦、成长成才。


大学之大在于研究大学问。大学问是促进国家民族自立自强的学问,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学问。2020年开始,清华实施强基计划,专业设置既涉及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科学技术领域,也涵盖古文字学、历史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来到清华,你们将在回归学术本真、摒弃浮躁功利的学术氛围中,或参与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或为“破壁”“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汇聚涓滴之力。来到清华,你们将在融会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修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兴趣与志向所在,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选择一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大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素养严重失衡的“半个人”,要让学生既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能“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来到清华,你们将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交流中扩展胸襟视野,你们也将在对生命的体悟和对现实的关切中追寻人生意义。你们将在挥洒汗水中传承弘扬“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传统,你们也将在艺术博物馆、新清华学堂、荷塘月色中培育美的素养、滋养美的心灵、涵养美的品味。我相信,在自信从容的清华,你们一定能够成长为立得住、站得牢、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一定会为实现远大理想而躬行不辍。


自信从容的清华代表着一种求真的境界、一种高洁的品质、一份博大的胸怀。“清”代表纯洁、安详的生命特质,“华”代表茂盛、希望的生命状态。亲爱的同学们,此时此刻,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期待着你们的到来。我想说的是:在美丽的“水木清华”,你们一定能够成就卓越人生、成就心中的“大地清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291568.html

上一篇:“非升即走”真的势在必行的制度吗?
下一篇:一个神仙一样的导师
收藏 IP: 223.72.75.*| 热度|

19 郑永军 吕秀齐 李宏翰 杨正瓴 魏焱明 范振英 杜占池 钟定胜 李东风 周忠浩 徐耀 武夷山 孟佳 农绍庄 晏成和 李毅伟 彭真明 张利华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