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年轻人博士毕业应该选择重点还是普通大学任教?--谈平台的作用 精选

已有 22751 次阅读 2020-7-5 10: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平台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平台的作用,对不同的人不一样,因为层次不同需要的资源不一样。个人层次越高,平台的限制效应就越显著。对于本科生来说,平台好坏,对于个人学习效果不见得有什么必然影响,大部分资源还涉及不到。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平台的制约已经开始显现。对于教授来说,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之间的鸿沟非常明显。而如果自身已经达到了学者大咖的层级,还想有进一步成就,则会对平台高度敏感!即使只是从一流大学跳槽到顶级大学,甚至仅仅是从一所一流大学跳槽到另一所同档但学科更强的大学,都可能体会到鸟枪换炮、如虎添翼、做起事情顿感顺畅的感觉。

平台的差异,体现在资源多寡。资源包括有形的人、财、物和无形的声誉,有形无形资源相辅相成。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才资源,而资金设备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平台好坏的关键,在于能否不断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引才聚才,共同发展。在这方面,不同层次平台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985大学的某一个博导门下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所形成的学术力量,常常足以秒杀一个省级科学院的研究所,甚至能跟整个省科院PK都不足为奇。

落实到学术新人博士毕业如何选择平台的问题,则应辩证地看问题,不可拘泥于一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原则首先应有利于个人发展,其次还应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非更好的平台,就一定在任何时候都有利于个人发展。

平台档次越高,则考核晋升的压力越大。学术研究需要一颗自由纯粹的心灵,避免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过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变成阻滞学术发展的负能量。学术新人在高水平的平台,很难独当一面,自成一家,往往需要跟一个资深教授团队。参加别人的团队,对于新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其两面性。好处是分配资源有保障,经费和招生方面操心少。坏处是受制于人,缺乏灵活度自由度。如果团队带头人是德艺双馨的学者,非常懂管理和教育的艺术,懂得尊重,懂得宽容,大家的学术理念契合得非常好,那么团队青年教师一定会受益匪浅,能很快发展。可是现实中不一定会遇到理想的带头人。有的人不像学者像老板,成天热衷于到外面跑业务接活,能弄到什么项目是什么,不能挑,导致团队成员不得不从事不喜欢的工作;或者有的人管理水平不高,比较pushy,缺乏平等意识,强行贯彻自己的学术理念乃至工作作风,认识不到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差异。这样以来,进步就会大打折扣,还不如独立发展。

在比较低层次的平台,天花板太低,低到一进校就看得见,每往前迈一步都会像脚底灌了铅一样吃力。教学课时量大,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方面很受挫。科研方面,不会有实质性的团队,一切琐事全都得靠自己亲力亲为,单打独斗。即使评上硕导,研究生也很难为自己的科研带来有效的助力。获得项目要比在重点大学困难得多,无论纵向横向,而且项目全部工作都得靠自己一个人一点一滴完成。领导缺乏眼光,不但不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支持,反而时有阻碍,这样的事例非常普遍。因此需要强大的意志,像岩缝里的种子一样顽强地发芽生长。唯一的好处是生存压力小,容易获得一些荣誉和资源,可进可退。

综上所述,学术新人选择平台层次的时候,应量力而为。可以先选择相对较低的平台,待五年以后个人有了进步再换到更高层次的平台。先打下一定基础再来到高水平平台,适应起来会容易得多。国家是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人才的有序流动,对双方单位都有好处。所以对跳槽不必有顾虑。但是,在此过程中要尽量避开太低的平台和太高的平台。平台太低,做事情太困难,很多事做不了。平台太高,则压力太大。根据个人的感觉,对于比较优秀的、有抱负的博士毕业生来说,较理想的平台档次大致是中西部地区的三流大学(中下等211)或者东部沿海地区四流大学(顶级双非)水平。学位点齐全,本科生源质量有一定保障,研究生能招满,单位学风良好,导向正常。

至于跳槽的难度,这方面涉及要素很多,比较复杂。最影响求职难度的要素还不是目标平台的层次,而是地域。如果目标单位的地域位于一线城市或南京苏杭等热点二线城市,则求职竞争难度很大;反之目标单位的地域越是偏远,则求职越容易。同一个人,获得一线城市二本大学教职的难度有时比获得西部985大学、中科院等高层次单位的难度还大。商品定价原则是经济学的最根本原理,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一件商品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关键看供需关系,看该商品对于需求方的稀缺程度,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人才市场也是市场,也遵循经济学原理。站在用人单位立场看问题,很多事情就明白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240682.html

上一篇:作为责编录用的稿件被设为封面精选文章
下一篇:大西北天空的彩云
收藏 IP: 110.251.76.*| 热度|

56 王安良 蒋金和 谢力 雒运强 郑永军 帅凌鹰 安海龙 高铭 石磊 刘良桂 张勇 赵志宏 李毅伟 刘全慧 王立新 胡大伟 王崇臣 王启云 杨顺华 刘继为 农绍庄 黄永义 姚伟 周忠浩 史晓雷 杨正瓴 郑强 段含明 傅茂润 王明 孟佳 张忆文 李士成 李学宽 韩金辉 朱亮亮 左小超 杜芳 何辉超 韩玉芬 杨金波 杨轶杰 刘立 徐智优 晏涛 刘建彬 李坤 李云志 彭真明 崔文彬 孙宝玺 李东风 孙颉 鹿露露 杨伟伟 陈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