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论文发表中的马太效应 精选

已有 17503 次阅读 2019-8-11 09:3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几个月以前,我收到某二区期刊编辑部来信,邀请我给一个临近截止期的特刊(Special Issue)投稿。开始我以为这封信是群发的,因为以前曾在该刊发表过论文。后来问了一下合作作者,他没有收到这样的来信,才知道这是约稿。回想起这几年,已经收到过几次SCI约稿了,有的杂志是投过文章的,有的则从未听说过。这引发了我对论文发表中马太效应的思考。

    论文的发表,是有马太效应的。随着时间推移,发表记录的增长,这件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首先,随着经验的积累,从学子慢慢成为学者,逐渐走向成熟,自身的科研水平、写作水平和对研究问题的把握逐步深化。这样,论文成果的创作难度会降低,质量也会提升。

    如更深层地探究这个现象的原因,则要归于论文评审机制。论文的评审过程和结果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成分。对一篇稿件的审理,要由一个责任编辑和几个审稿人形成一个微型临时委员会,共同决策判定。责编一般不是小同行,甚至未必算大同行。审稿人其实也不一定是小同行(当然他在审稿意见里不会承认),因为绝对意义的小同行往往数量太少,不易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对一篇稿件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难度非常大,很大程度要靠“蒙”。科学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性和实验性两类。对于理论性的论文,理想的审稿人需要确认理论推导过程的正确性,在确认结果正确的前提下,还要预判研究工作的意义。然而,除非是自身在研究中已深刻思考过同一个问题的学者,其他人要完全搞清这些事项,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现实中难以实现。对于实验性的论文,结果的正确性更难在审稿中判断。即使是小同行,时常也要靠直觉来推测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是否恰当。就是说,审稿人需要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姑且相信作者。

    审稿的前提基调是质疑。而要从质疑中形成信任,真是一个两难的境地。

    这个时候,审稿人往往就需要借助各种工具,查看一下作者的背景,俗称“人肉”。这些工具包括度娘儿、谷哥儿、Scopus、Orcid等等。请注意:这是学术界的常规操作,不然那些责编是怎么找到你并且邀请你审稿的? Elsevier旗下的期刊,会给每一个审稿人免费开放一个月的Scopus高级使用权限,鼓励调查作者背景。人肉虽然难听,但在学术界却是个中性词。一个在网上查不到任何信息的科研人员,绝不会是一个好学者,除非他从事涉密研究。俗话说:知己知彼。一个不会查看同行背景的科研人员也不大可能是一个好学者。假如谁遇到这样的评审专家,那就自求多福吧。

    显然,一个拥有良好发表和引用记录的作者写出来的稿件,内容靠得住的概率更大。因为,人比较“靠谱”,所以“信得过”。对于稿件内容存疑之处,审稿人会更加放心一些。根据我多年的审稿经验,事实也确实如此。

    特别是对于顶级期刊的稿件,这个问题尤为突显。因为敢投顶级期刊的稿件,都有两把刷子,往往不易发现什么硬伤。但是顶级期刊的录用率很低。这样,审稿人就会很伤脑筋,到底录用还是不录用,非常纠结。所以,如果作者没有较高的学术资历和声望的话,即使做出再漂亮的成果,也难以在顶刊发表。一个典型发论文看出身的例子是PNAS,仅次于Nature和Science的综合性期刊。上面的论文大都出自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团队。

    那么问题来了。照这样说来,新手岂不是没机会了?这永无出头之日的节奏啊!

    没关系,其实对于新手,这个魔咒也可以破解。完全意义的科研新手,大都是在读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其实只要导师的团队拥有较好的学术声誉即可。那如果导师的名气也叫不响咋办?这时候可能就需要设法跟一个同行专家学者合作一下了。稿件有专家学者的署名,相当于专家学者用自己的学术声誉为稿件内容做了担保,或者“背书”(endorsement)。审稿人就放心多了。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193205.html

上一篇:两种观念的冲突与西部高校的人才流失
下一篇:教学相长,不会搞科研的教授不是好教授
收藏 IP: 101.72.36.*| 热度|

46 郑永军 张坤 武夷山 文端智 熊建华 黄仁勇 姬扬 刘立 张成岗 许培扬 杨正瓴 徐耀 梁洪泽 吴斌 刘全慧 贾玉玺 王崇臣 汪育才 黄永义 孙颉 冯向军 彭真明 马军 朱志敏 邝宏达 段法兵 李毅伟 强涛 曹建军 徐志刚 周浙昆 周忠浩 王从彦 杨云云 原梅妮 朱柏露 信忠保 陈兴峰 杨侃 李建国 杨绪洪 鹿露露 朱晓刚 樊哲勇 赵甜芳 韩金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