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教学和科研辩证论: 青椒之四十不惑 精选

已有 17581 次阅读 2018-8-23 23:0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真教学和伪教学

    

    讨论一件事情,首先要判定真伪,要看其实质,而不能只看其字面。

    做一件事情,要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方可做事。“教学”,其实是存在真伪的。并非有一间教室,上面有个角色算“老师”,下面坐了一堆角色“学生”,然后老师吧啦吧啦,摇头晃脑在讲外人难解的话,就一定算教学。打个比方,如果找一堆俄罗斯大妈来听讲,或者让法学专业的学生来听人体解剖课,肯定都不算真的教学吧?

    真教学,是需要客观前提条件的。根本前提条件是学生想学,并且具备理解该课程所需的必要先修知识。否则的话,只能是伪“教学”,无论如何也真不了。这个前提条件是教师个人无法创造的,而需要学校平台提供。为了确保“学生想学”,需要有效的考核淘汰机制,这样才能变考核压力为学习动力。

    可是,现实中,常常并不存在有效的考核淘汰机制。这样以来,学生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脑子里一团浆糊也能混及格。结果,“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沦为表演性质的伪教学。一学期下来,产出了一大堆作业、实验报告、试卷、教学日志而已,学生脑子里却没存下多少知识。

    教学过程和结果,不能片面强调教师的个人努力。所需的必要客观条件:1. 有效的考核制度;2. 合格的生源;3. 良好的学风。这些是教学的前提,其实更为重要。需要学校提供,才能谈教学。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反倒是次要的。


以“教学”之名


    诚然,教学是学问,是艺术,值得每一个从业者认真去追求。

    但是,“教学是艺术”在现实中往往成为一句口号,有杀伤性的口号,成为某些领导或个人打击他人的旗号。是时候戳破这个肥皂泡了。

    在这句口号的指挥下,有各种“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个个选手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板书工整,布局科学......不知不觉中,流于形式,反而无人关心知识的传达。曾看过一个视频,讲小学数学减法的借位的课。只见教师精神饱满,活力四射,口齿伶俐。可是听她啰嗦了半天,我自己似乎反而不懂减法借位了。

    在这句口号下,会有一些老教师,慷慨激昂地陈词,标榜自己毕生多么为教学奉献,有多么高超的教学艺术,青年教师是如何如何不行。也会有一些“名师”。可是当你坐在她的课堂旁听,会觉得并无什么出奇之处。

    其实,所谓的“教学艺术”并没有那么玄奥、深不可测。大道无形。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要说世间存在真正异于常人的教学艺术,那是来自人生的修养,来自成熟的人格,来自精深的专业素养,来自广博的知识面。先做成一个渊博深刻的学者,方才可能具备那种摄人心魄的气场。否则直一庸书匠耳,语言无味,哪来的“教学艺术”?

    有些老教师,爱以教学之名打击别的教师。说他们不务正业,心思都放在科研上。其实首先,得判定教学之真伪。我可以确定,夫子本人最厌恶伪教学。其次,科研和教学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时间精力上。科研占据了多数时间,自然能用在教学的时间就减少了。可是,问题在于,教学,真的需要我们无限地去投入时间吗?教师投入时间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吗?如果大学生还需要老师成天跟在屁股后面监督是否上自习,是否独立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哄着学习,那就是伪教学。这样就算勉强灌输一点知识,对学生的将来也无意义。真正的教学,不在于课时量的多少。人在恰当的时刻,遇见恰当的高人,十分钟的谈话都有可能改变一生。

    如果有人以教学之名打击别的教师,往往,是在打着教学的旗号掩盖自身学养的低下而已。


科研对教学的意义


    常听见有人说“SCI把中国科研害苦了”。这就奇怪了。SCI就算意义不甚大,何至于毁了中国科学事业?

    至少,SCI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是有意义的,包括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学子,学会独立写作并发表SCI论文,就算在学术研究方面初入门径,博士差不多就可以毕业了。因为SCI选刊的严格性、权威性,所以以SCI作为标准判定科研人才的基本学术素养,是合理的。

    具体谈到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科研内容,不一定能直接指导教学。但是,科研过程,可以逐渐提升人的学养,使人慢慢从学子变为专家,使人的专业知识变深,知识面变广,使人稳重,使人自信,可以加速人的成熟进程。概括之,欲具备学者风范,儒者气质,唯有通过科研活动来实现。而学者风范,儒者气质,是作为一个优秀高校教学工作者所必需的。融会贯通,挥洒自如,这,是完全不搞科研的人做不到的。这一点,学生一看便知,评估专家一走进课堂就能感受得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130803.html

上一篇:A PUPPY LOVE STORY
下一篇:谈科研自由:也说女博士和生娃时间节点问题
收藏 IP: 101.20.14.*| 热度|

41 周浩 姬扬 吴斌 何海 王善勇 毛吉平 张勇 王安良 雷宏江 黄仁勇 刁承泰 张忆文 汤茂林 黄永义 冯新 杨正瓴 赵涛 孟佳 郭景涛 蔡小宁 王代平 吴嗣泽 刘立 高江勇 任文龙 曹俊兴 郑永军 刘山亮 余洪波 刘洋 孙志鸿 李毅伟 宁利中 王林平 何金华 文端智 张晓斌 赵丽莹 李斐 puhj Hyq1893685379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