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教学和伪教学
讨论一件事情,首先要判定真伪,要看其实质,而不能只看其字面。
做一件事情,要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方可做事。“教学”,其实是存在真伪的。并非有一间教室,上面有个角色算“老师”,下面坐了一堆角色“学生”,然后老师吧啦吧啦,摇头晃脑在讲外人难解的话,就一定算教学。打个比方,如果找一堆俄罗斯大妈来听讲,或者让法学专业的学生来听人体解剖课,肯定都不算真的教学吧?
真教学,是需要客观前提条件的。根本前提条件是学生想学,并且具备理解该课程所需的必要先修知识。否则的话,只能是伪“教学”,无论如何也真不了。这个前提条件是教师个人无法创造的,而需要学校平台提供。为了确保“学生想学”,需要有效的考核淘汰机制,这样才能变考核压力为学习动力。
可是,现实中,常常并不存在有效的考核淘汰机制。这样以来,学生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脑子里一团浆糊也能混及格。结果,“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沦为表演性质的伪教学。一学期下来,产出了一大堆作业、实验报告、试卷、教学日志而已,学生脑子里却没存下多少知识。
教学过程和结果,不能片面强调教师的个人努力。所需的必要客观条件:1. 有效的考核制度;2. 合格的生源;3. 良好的学风。这些是教学的前提,其实更为重要。需要学校提供,才能谈教学。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反倒是次要的。
以“教学”之名
诚然,教学是学问,是艺术,值得每一个从业者认真去追求。
但是,“教学是艺术”在现实中往往成为一句口号,有杀伤性的口号,成为某些领导或个人打击他人的旗号。是时候戳破这个肥皂泡了。
在这句口号的指挥下,有各种“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个个选手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板书工整,布局科学......不知不觉中,流于形式,反而无人关心知识的传达。曾看过一个视频,讲小学数学减法的借位的课。只见教师精神饱满,活力四射,口齿伶俐。可是听她啰嗦了半天,我自己似乎反而不懂减法借位了。
在这句口号下,会有一些老教师,慷慨激昂地陈词,标榜自己毕生多么为教学奉献,有多么高超的教学艺术,青年教师是如何如何不行。也会有一些“名师”。可是当你坐在她的课堂旁听,会觉得并无什么出奇之处。
其实,所谓的“教学艺术”并没有那么玄奥、深不可测。大道无形。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要说世间存在真正异于常人的教学艺术,那是来自人生的修养,来自成熟的人格,来自精深的专业素养,来自广博的知识面。先做成一个渊博深刻的学者,方才可能具备那种摄人心魄的气场。否则直一庸书匠耳,语言无味,哪来的“教学艺术”?
有些老教师,爱以教学之名打击别的教师。说他们不务正业,心思都放在科研上。其实首先,得判定教学之真伪。我可以确定,夫子本人最厌恶伪教学。其次,科研和教学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时间精力上。科研占据了多数时间,自然能用在教学的时间就减少了。可是,问题在于,教学,真的需要我们无限地去投入时间吗?教师投入时间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吗?如果大学生还需要老师成天跟在屁股后面监督是否上自习,是否独立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哄着学习,那就是伪教学。这样就算勉强灌输一点知识,对学生的将来也无意义。真正的教学,不在于课时量的多少。人在恰当的时刻,遇见恰当的高人,十分钟的谈话都有可能改变一生。
如果有人以教学之名打击别的教师,往往,是在打着教学的旗号掩盖自身学养的低下而已。
科研对教学的意义
常听见有人说“SCI把中国科研害苦了”。这就奇怪了。SCI就算意义不甚大,何至于毁了中国科学事业?
至少,SCI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是有意义的,包括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学子,学会独立写作并发表SCI论文,就算在学术研究方面初入门径,博士差不多就可以毕业了。因为SCI选刊的严格性、权威性,所以以SCI作为标准判定科研人才的基本学术素养,是合理的。
具体谈到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科研内容,不一定能直接指导教学。但是,科研过程,可以逐渐提升人的学养,使人慢慢从学子变为专家,使人的专业知识变深,知识面变广,使人稳重,使人自信,可以加速人的成熟进程。概括之,欲具备学者风范,儒者气质,唯有通过科研活动来实现。而学者风范,儒者气质,是作为一个优秀高校教学工作者所必需的。融会贯通,挥洒自如,这,是完全不搞科研的人做不到的。这一点,学生一看便知,评估专家一走进课堂就能感受得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