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论工匠精神、教学与科研 精选

已有 11843 次阅读 2018-1-2 10:3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很多朋友评价小可,谓科研型人才错投至教学型高校。窃以为不然!

   其实与其说我是科研型人才,倒不如说是教学型人才,因为鄙人秉工匠精神而生,直一教书匠耳,科研方面差得远甚。

   小可是应试教育的成功人士,从小到大,逢考必胜,无往不利。小升初考了全县第八名;中考以榜首考进全地区最好的高中;高中三年竟然十二次大考次次保持年级第一;直到高考,依然是地区状元,全省前十,其中英语单科全省状元。

   总结考试获胜的原因,是有道术也,这个道术就是工匠精神。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三点:

 1. 精神上的洁癖。所学的知识,务求完全彻底想明白,一定做到概念理解透彻得像明镜一样。所学的技艺,必要练到完美为止,从不嫌麻烦。不堪忍受不完满的状态,那感觉就像眼里有沙子一样。所以,举凡语文、英语、数学,从小学开始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

   这种精神上的洁癖,突出体现于对语言的掌握上。鄙人的普通话发音标准,不沾任何地方口音。上大学时还研究过北京话的发音。懂英日两门外语,发音也都多年打磨得非常精准,细微之处也应不沾中国口音。常常遇到日本朋友感叹我日语发音标准。西北某县的地方方言也会说,但是因为对音调没有绝对精准的把握,所以从不开口。文言文也会写,比如明清笔记那种风格。既然学校教了文言文,那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做到切实会读会写,否则不罢休。

   在这种精神洁癖的作用下,在我身上就会发生奇怪的现象:即使参加工作以后数年不碰书本,某些知识能力(如英语)非但没有因为遗忘而下降,反而随着自身慢慢成熟,不知不觉悄然上升了。

 2. 不停地强迫自己练习。很多能力就是个熟练性的问题,熟能生巧。所以,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大量重复性的机械练习,也是有一定意义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在练习的过程中能体会从失败、痛苦、低效,逐步到轻松、随意、自信的变化。学生时代每天都投入固定长度的时间(高中到大学都是9小时)进行练习,不论有没有作业之类的具体任务。

 3. 最后一点最关键,多数人可能就差在这一点。就是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考试的时候要做到从不紧张,轻松愉快,无论什么考试。

做到这点其实很简单,要有一颗追求学问的心,摒弃追求分数的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要求高,按学者的标准要求,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会自然而然地大于考试大纲。不像很多人,超纲的内容一概不学,不考的内容一律不沾。这样就是带着兴趣主动求知,兴致勃勃,而非被动压抑。等再拿到考试卷子,自然轻松愉快,信笔挥洒。好比中学生做小学生卷子,大学生做中学卷子,当然简单,不会紧张。

谈完了应试教育培养起的工匠精神,下面讨论教学与科研,学者职业本分。

其实像我这样的普通学者搞的所谓“科学研究”,也只是一种工匠行为,是学生时代读书学习的延续而已。博士阶段的学习,本质也是在学习一门手艺,一种能靠科研活动吃饭的手艺,跟360行没什么不同。这包括一系列能力:读文献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做学术报告的能力,申请经费的能力各方面都有一些规范,有一些套路,只要下足功夫,谁都能掌握得精益求精,跟天分无关。说实话,具体的专业知识反倒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真正成熟的科研人员应能很快进入全新的领域,解决从未接触过的问题,这种能力也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所以,只是个工匠而已。

身当壮年,了无他技,不过读了几本书,学了一些外语数学,自信最擅长的角色,就是当博导。其实小可是不折不扣的教学型人才,所以才选择了教书匠这个职业,期望能授人以渔,传道术于后学。说心里话,普通学者搞“科研”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不断加深自己的学问,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至于推动科技进步,甚至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天下千古有几人能够做到?其实到职业生涯结束时,能坐拥书城,著作等膝,培育桃李数朵,已足可无憾了!

现实社会所谓的“教学型大学”,其所谓的“教学”往往被形式化、鄙俗化了,指严管学生,多留作业,多写实验报告,多制造各种教学过程文档,机械灌输知识跟吾辈的理念相左之至,这确实是我始料未及的。并不是“科研型的人才落到教学型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092656.html

上一篇:重重险阻之下的砥砺前行,2017年述职报告
下一篇: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到底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
收藏 IP: 114.250.98.*| 热度|

52 史晓雷 刘立 武夷山 谢力 张云 信忠保 叶建军 吕洪波 赵序茅 李颖业 吴斌 张忆文 陈日祥 韩玉芬 张士宏 王安良 杨金波 李毅伟 曹建军 戴德昌 康建 俞立平 郭战胜 宁利中 武永军 章忠志 马红孺 李方和 孟佳 陈儒军 郭景涛 石磊 陶勇 杨正瓴 黄仁勇 张骥 李维纲 李天成 熊建华 翟自洋 张晓斌 彭真明 周健 强涛 张鹰 张光明 吴昊 晏成和 陈佳琪 王春艳 puhj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