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国内外研究现状
Adarsh等人对50名连续出现在风湿病门诊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观察性的、单中心的研究。他们使用UCLA-SCTC-GIT 2.0问卷评估肠道评分。有98%的患者有胃肠道受累,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食管反流,达到78%。肠道评分平均T值为0.60±0.27。对35位患者进行了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UGIE),发现30人有食管炎。有3人患有念珠菌病,1人有单纯疱疹病毒性食管炎。对31位患者进行了食管测压,发现其中10人有食管裂孔疝,12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平均压力为16.1±12.7mmhg,28人有食管蠕动异常,异常率高达90%。对36位患者进行了胃排空显像测定胃排空时间,其中有10人有胃排空延迟。对37位患者进行了乳果糖呼气实验检查口盲转运时间和葡萄糖呼气实验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23人的口盲转运时间延长,7人诊断出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这项研究比较具体地反映了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消化道受累的表现,其中尤其以食道受累最为常见。小肠运动异常使其易发生超附加感染,尤其是感染性食管炎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Adarsh, et al. 2018.)。
系统性硬化症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关,不同的研究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率不同,可能与所选择的人群特性,如性别、年龄、病程有关。泰国孔开大学医学部的Sawadpanich等人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对18岁以上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葡萄糖氢和甲烷呼气实验评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共有89名患者(男30例,女59例)参加了试验。平均年龄54.4岁。其中有12名患者的葡萄糖氢和甲烷呼气实验呈阳性,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为13.5%(95%CI 7.2-22.4)。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5年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显著相关阳性结果与疾病持续时间较长有关(Sawadpanich, et al. 2019.)。
Polkowska-Pruszynska等人所做的一项系统性硬化症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文献回顾报道研究分析显示39%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平均发病持续时间较长。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诊断的患者平均系统性硬化症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延长3.7年,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否存在取决于患者年龄的数据仍不确定。系统性硬化症的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其亚群(弥漫性系统性硬化症或局限性系统性硬化症)之间没有统计学联系(Polkowska-Pruszynska, et al., 2019.)。他们的结论与Sawadpanich等人的观点一直,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率与患者的病程有关。更有研究报道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以影响到多达60%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García-Collinot, et al., 2020.)。
3、中国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率
Zhang等人报告了中国人多发性硬化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他们对118例确诊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和118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使用多发性硬化严重程度评分(Multiple Sclerosis Severity Score, MSSS)评估残疾进展。所有患者和对照组均接受葡萄糖呼气实验以评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他们发现,在118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有45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38.14%),在对照组118例中有10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此外,118名患者中有102人(86.4%)出现至少一种胃肠道症状。便秘(78.0%)、腹胀(46.6%)和大便失禁(44.1%)。多因素分析显示,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 EDSS)评分和多发性硬化严重程度评分是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的唯一相关因素(OR,3.44;95%CI,1.56-6.99;OR,2.76;95%CI,1.42-4.94)。这项研究显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中国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高度流行,需要进一步分析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多发性硬化症风险和进展之间的因果关系(Zhang, et al. 2016.)。
Marie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系统性硬化症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研究,以确定未选择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评估SIBO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以及预测哪些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风险。他们对51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进行葡萄糖氢和甲烷呼气实验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所有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还完成了肠道症状问卷调查,并计算了整体症状评分(global symptomatic score, GSS)。结果显示,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病率为43.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以下危险因素:腹泻和便秘。消化系统的整体症状评分(>or=5)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存在有显著的相关性(P=10(-6));事实上,整体症状评分>或=5预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0.9%和86.2%。最终,52.4%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被根除,肠道症状明显改善。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有较高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病率。并建议整体症状评分可系统地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进行,消化系统症状大于或等于5的整体症状评分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建议在整体症状评分大于或等于5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亚组中进行葡萄糖氢和甲烷呼气实验(Marie, et al. 2009.)。
Braun-Moscovici等人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对从1966年到2014年11月发表的关于关于系统性硬化症细菌过度生长英语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检索,根据真实性、区分性和可行性的OMERACT原则对测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最终提炼出20篇,以检验胃肠道形态、细菌过度生长和吸收不良试验在系统性硬化症中的有效性。只有一项测试(氢和甲烷呼吸实验)得到充分验证。有四项试验得到部分验证,包括空肠培养、木糖、乳果糖试验和72小时粪便脂肪试验。他们提出对于临床试验,最好使用完全验证的试验,氢和甲烷呼气实验是他们肯定的得到充分炎症的试验(Braun-Moscovici, et al. 2015.)。
法国巴黎科钦医院风湿病科进行了一项系统性硬化症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相关性的研究,该研究有三个目标。第一个是检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表现出胃肠道症状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第二个是确定可能有更高风险的患者亚群。第三个目标是观察最佳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治疗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79%为女性。平均病程约10年,49%的患者有弥漫性皮肤病。他们采用氢和甲烷呼气实验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用血液分析评估是否存在吸收不良。他们还对患者进行了两份问卷调查:普通SF-36(简称36)健康调查和UCLA-SCTC-GIT(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硬皮病临床试验联合会胃肠道仪器)。所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均采用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和甲硝唑轮流治疗,每次1个月。不到50%的患者在抗体治疗后的呼气实验转为阴性,这突出表明需要在抗生素治疗后重复测试,以确定是否需要第二个疗程(Freeman. 201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