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草药治疗肠漏

已有 8365 次阅读 2021-2-10 14:20 |个人分类:医学知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草药治疗肠漏

1、甘草根

甘草是一种有助于平衡皮质醇水平和改善胃酸分泌的适应性草本植物。甘草根支持人体维持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自然过程。尤其适用于由情绪压力引起的肠漏。

2棉花糖根

棉花糖跟也是草本植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肠道:包括刺激保护性粘液的产生、减少胃肠粘膜发炎等。棉花糖根的抗氧化和抗组胺特性使其成为良好的修复肠粘膜的补充剂。

3、槲皮素

槲皮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能自然稳定肥大细胞,减少其释放的组胺量,从而显著减少炎症和对肠壁的进一步损伤。槲皮素还可以加强肠道屏障和功能。

4、喜来芝(Shilajit

喜来芝是一种类似焦油的药草,经常用于阿育吠陀医学,可以防止胃溃疡,并减少由肠道渗漏引发或加剧的炎症。

5姜黄素

姜黄素是一种在姜黄中发现的有效抗炎剂,具有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泄漏肠道的机械潜力。(不要用太高的剂量,否则会增加氧化应激。)

(六)肠漏患者的营养考虑

    肠漏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要注意以下饮食事项。

1、不要吃富含麸质,有可能导致肠上皮细胞发炎的食物,如谷物、豆类、燕麦,甚至糙米等。

2、尽量不吃或少吃工业加工的食品,避免食物添加剂对肠上皮细胞的破坏。购买加工食品注意阅读标签,避免可以引起肠漏的食品添加。提倡尽可能自己在家烹饪,减少对加工食品的依赖,远离食品添加剂。

3、吃一些能减轻和治愈炎症并恢复肠道健康细菌的食物,如发酵茶、泡菜、酸奶、健康的脂肪(如椰子油),鳄梨、橄榄、黄油、肥鱼(如鲑鱼)和骨头汤等。这些食物对于缓解因肠子漏而引起的炎症有良好的作用。

4、服用促进肠道愈合膳食补充剂,如L-谷氨酰胺、椰子油、酥油和鱼油,以及多种维生素等。他们是愈合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氨酰胺可能是最有效的肠道治疗,因为它在重建,愈合和维持肠粘膜上皮细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具有抗炎的特性,保护肠粘膜屏障,并能促进良好的消化和营养吸收,同时减少炎症。

5、凝集素(Lectins)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如包括小麦,大米和大豆等。食用量较小时对身体可以耐受,量大则有可能引起肠漏。发芽和发酵的谷物能减少植酸盐和凝集素,使这些食物更容易消化。转基因和杂交食品往往是凝集素中含量最高的,因为它们经过了改造以抵御病菌。

6、乳品中含有会伤害肠道的成分A1酪蛋白。巴氏杀菌过程会破坏重要的酶,使乳糖等糖很难消化。如果对乳制品过敏,特别是有乳糖不耐受,要尽量食用低乳糖的乳制品。发酵的乳制品可以降解乳糖。

7、糖是一种会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物质。糖会促进酵母、假丝酵母菌和坏细菌的生长,这会进一步损害肠道。致病菌会产生外毒素破坏健康的细胞,形成肠漏。

8骨肉汤富含胶原蛋白、脯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酰胺等,是对抗肠漏综合征、克服食物不耐受和过敏、改善关节健康的重要食品。另外,骨头汤还富含容易被身体吸收的矿物质,如钙、镁、磷、硅、硫等。骨头汤还含有硫酸软骨素和葡萄糖胺,这些化合物也有助于减少炎症、关节炎和关节疼痛。

9、合适的益生元和益生菌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有助于治愈那些患有特应性皮炎的患者的肠道渗漏。选择益生菌需要注意菌株的特异性、菌株和益生元的匹配。注意益生菌的菌株多样化、充足的活性(建议每天500-1000亿个活性单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克劳斯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和凝固酶芽孢杆菌等是比较好的选择。

10、消化酶可以帮助有效地消化食物,减少部分消化食物颗粒和蛋白质破坏肠壁的可能性,以及防止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一种方法。

11、注意保持足够的蔬菜和水果摄取,特别是含有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所有椰子制品对肠胃都特别有益。椰子中的中链脂肪酸(MCFAs)比其他脂肪更容易消化,所以它们对肠漏有很有效的作用。此外,椰子开菲尔含有益生菌,支持消化系统。发酵蔬菜,如泡菜、泡菜等,含有平衡肠道pH值和支持益生菌生长的有机酸。

12、草食牛肉、羊肉和野生捕获的鱼类含有消炎的欧米茄-3,有利于修复和保护肠粘膜屏障。

13、发芽种子-奇亚种子、亚麻种子和已发芽的大麻种子是纤维素的重要来源,有助于支持有益细菌的生长,促进肠上皮细胞恢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71604.html

上一篇:微生物对肠漏的作用
下一篇:肠漏、脂多糖与炎症和自身免疫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