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肠子的功能与皮肤的功能相似,肠上皮将管腔内容物与我们的身体分开,使外来的有害物质不能进入身体。如果这种功能受损会导致肠壁的通透性增加,有时称为“肠漏”。肠漏的概念起源于非主流医学,如替代医学、整合医学和功能医学。关于漏肠与许多慢性病的关系在这项领域很流行,他们认为具有根本重要性。虽然它可能还没有获得太多的传统医学关注,但是,从最近几年来,逐渐开始被主流医学(西医)所接受,有关文献也逐渐被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
美国杜克大学皮肤科、分子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系、免疫学系和内尔皮肤病研究中心的科学家
在这里,我们回顾了目前有关上皮屏障形成、微生物组成和控制皮肤和肠道内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复杂调节机制的文献。我们还比较和对比了皮肤和肠道两种不同的器官系统,这两种器官系统负责对外界环境形成保护屏障,每种器官系统都有独特的机制与共生种群相互作用和宿主修复。
肠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营养的管道,它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一个外层粘液层的管腔微生物群,一个内部粘液层,最后是上皮层。肠道内的管腔微生物群有大约1-2千克的细菌,它们消化营养物质,产生激素和维生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帮助药物和毒素的代谢。肠细胞通过紧密的细胞间连接,最终阻止物质与血液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接触。当功能正常时,这种屏障具有高度选择性,允许营养物质通过,但仍能抵御外来分子和病原体。
当某些触发因素和压力会导致失调和细胞连接中断,从而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即发生肠漏。肠漏与许多疾病状态的发病机制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乳糜泻、肝纤维化、食物不耐受,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另外,还有纤维肌痛、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与皮肤病相关的过敏性皮炎等。
在对特应性皮炎中丝状蛋白和相关蛋白的了解方面取得的进展,使得人们对屏障功能在该病中的核心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伴随着皮肤屏障功能和肠道通透性屏障功能障碍,根据肠皮轴的路径,会发生特应性皮炎以及其它一些皮肤疾病。研究证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与多种重要的炎症性皮肤病有关,包括痤疮、特应性皮炎和牛皮癣。
测试肠道屏障的方法之一是口服糖的混合物,通常是乳果糖和鼠李糖或甘露醇,并检查它们的尿液排泄。这些水溶性、不可降解的分子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大分子(乳果糖)被认为只有在肠道屏障明显受损的情况下才会在细胞间渗透,而较小的分子(鼠李糖或甘露醇)是通过细胞吸收的,相对独立于屏障功能。因此,通过检查尿液中的排泄物,可以确定乳果糖/鼠李糖的比率,该比率与肠屏障功能障碍成比例升高。
如果肠道渗漏确实参与了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它能被治疗吗?答案似乎是“是的”,尽管有条件。饮食与肠漏和特应性皮炎的发生有关。我们会经常注意到某些食物和特应性皮炎发作之间的联系。约39%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在排除饮食后,他们的情况有所改善。人们一直认为食物过敏可能是导致皮肤病的原因。食物过敏已经被证明会引起肠道内的炎症,改变复杂的肠道屏障。一项小规模的研究评估了15名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儿童,并让他们接受为期两周的排除性饮食,只允许他们食用一组高度限制的食物。有趣的是,15名患者中有9名患者的临床湿疹评分显著降低,与无应答者相比,应答者的平均肠道通透性较低。20虽然研究表明,食物致敏的过敏性皮炎患儿中,只有40%的儿童具有食物过敏的特异性体征和症状,这些发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除了简单的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之外,也许还有其他机制在起作用
对肠-皮肤关系的更多了解导致了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引入益生菌疗法。这一概念依赖于肠道生物多样性和/或某些有益生物的存在,作为免疫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扰动可能会抑制T调节细胞的成熟,导致在安眠状态下产生Th1和/或Th2。虽然有关益生菌和特应性皮炎的整体数据仍不清楚,目前的共识是,益生菌对已确定的治疗无效的特应性皮炎,但可能有助于预防。
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对41名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给予两种不同菌株的乳酸杆菌益生菌,为期6周。最终,14名患者在服用安慰剂和积极治疗后进行了乳果糖甘露醇排泄试验,以评估肠道通透性。使用益生菌治疗后,乳果糖的中位数排泄量减少了50%,这表明肠道屏障得到了显著改善。另一项对39名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婴儿进行了随机研究,接受鼠李糖乳杆菌GG治疗3个月,并用PCR和多项免疫指标对肠道和皮肤细菌的主要类群进行了鉴定。在一个月时,治疗组中IgA-和IgM分泌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这被认为表明接受益生菌治疗的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有所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有许多未知因素: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益生菌的合适菌株、剂量和持续时间仍然需要大量的说明,但在益生菌治疗方面确实有希望。
较新的物理疗法也可能帮助修复肠道屏障。鞣酸明胶就是这样一种药剂,可能能够在肠屏障的粘液层内与粘液形成键合。除了它在防止共生生物与适应性免疫系统接触方面的物理活性外,明胶鞣酸盐作为收敛剂,可以复合促炎性粘液相关蛋白以消除。这可能被证明是治疗屏障功能受损的一个可行的选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