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七鳃鳗化石研究获重要突破

已有 2183 次阅读 2014-10-20 14:54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七鳃鳗化石研究获重要突破


A.幼体期;
B.变态期;
C.成体期。

孟氏中生鳗生命周期示意图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发布了《早白垩世七鳃鳗幼体化石的发现揭示其三阶段的生命周期》一文,这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等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

七鳃鳗和盲鳗是仅存的无颌类脊椎动物。地质历史上,无颌类在古生代曾经十分繁盛,后来被有颌类代替,它们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阶段。虽然现生七鳃鳗的许多成体特征在泥盆纪晚期(约3.6亿年前)即已出现,但由于缺乏幼体和变态期的化石材料,人们对远古时期七鳃鳗的生命史知之甚少。

2006年《自然》杂志刊登了张弥曼等对内蒙古宁城早白垩世孟氏中生鳗的研究成果。孟氏中生鳗是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积物中七鳃鳗的唯一记录,且呈现出相似于现代海生七鳃鳗成体的诸多解剖结构和寄生习性,为了解古代七鳃鳗的形态特征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那以后,内蒙古和辽西地区相继发现了大量的七鳃鳗化石,包括很多保存完好的幼年个体。新的化石被陆续送到中科院古脊椎所,张弥曼等把握时机,潜心研究,终于取得了重要成果。

张弥曼等根据产自内蒙古早白垩世地层的孟氏中生鳗新材料,首次识别了该化石七鳃鳗的幼体和变态期幼体。这些幼体七鳃鳗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其现代后裔几乎没有差别。而体量较大的变态个体则耳囊较大,口笠加厚或吻部变尖,眼睛稍有增大,背鳍褶内辐状软骨已现,但鳃区位置仍靠前且口部吸盘尚未发育,这些都是现生七鳃鳗变态期早期阶段所出现的变化。

结合先前对孟氏中生鳗成体或晚期变体的认识,张弥曼等人的新发现,不仅首次记录了化石七鳃鳗的幼体和变态期幼体特征,而且显示现代七鳃鳗独特的三期生命史(见图)早在距今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

七鳃鳗是还活着的人类远祖,它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三阶段的生命周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令科学家们着迷。这项成果的发表,恰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带着诸多谜团去溯本求源。(雨田)

中国科学报》 (2014-10-20 第6版 进展)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37175.html

上一篇:为囊泡杯伞属验明正身
下一篇:海洋技术装备研究室:探寻海底深处的秘密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