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放大镜下的蚂蚁

已有 3361 次阅读 2014-7-21 18:02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放大镜下的蚂蚁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王进

电影演员海清在接受采访时,对演员这一职业有如下评述:“演员就像放大镜下的蚂蚁,哪怕放大倍数再大,终究还是一只蚂蚁。”确实,媒体需要被不断放大的演员来满足公众需求,演员价值的虚高是电影业、传媒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放大镜下的蚂蚁”,各行各业都有。乔布斯就有一个让人抓狂的特质:一旦有下属向其讲述好的点子,他往往爱理不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会向下属宣称自己有了很好的创意,而这个创意正是下属与之交流的新想法。自我拔高实在是人之天性,哪怕精明如乔布斯,也难逃这种诱惑。观当今高校,这一现象也甚为普遍,不仅在学生群体中有之,在导师群体里更甚。高校每天爆出的各类奇谈怪论,其精彩程度早已超过国产烂片的制作水准。

学生之于导师,其“蚂蚁情结”的放大体现在:择师时关注导师的职称、职务、名头等,以评估导师拥有多少可供借用的资源;在研时注重导师的人脉关系和科研经费,以谋取求职机会或便于发表论文;毕业后打着导师的旗号在外结党营私,以获取科研项目或研究经费。经常有学生抱怨“一入师门,方知谬以千里”,但这样的学生很难加以真切的同情。

选择导师之前,对导师加以全方位的打探,在网络时代并非难事。这种选择偏差产生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费事劳神,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去评估自己与导师的适配度;二是学生对于导师“先入为主”地具有选择偏好,比如对于导师权位的看重等,但这种偏好往往建立在其他权益受损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两方面的好处都不想落下,太过贪图“好处全占”的思维没有扭转,就陷入“抓小放大”的窘境;三是对于导师的评价,学生可以借助的咨询源向其提供了虚假信息,使得学生作出错误决定。上述三方面引发的错误认知,归根结底还在学生自身,怨不得别人。

导师的“蚂蚁情结”,则在于“盘剥”学生的学术成果。当导师以学生是否发表论文作为准予答辩的唯一评价准则时,每年确实硕果累累,但这些绩效指标中导师究竟有多少贡献度呢?如果仅仅以学位换论文,把派发学位证当作不折不扣的交易,那导师其实已经蚂蚁化。虽然每年不断攀升的论文发表数量提升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但还存一点自知之明的导师,恐怕对自己有多少斤两再清楚不过了。正所谓“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难”。最怕就是真以为自己学术能力超群,每年著作等身,把成年混迹于各种评审圈等同于学术修炼,那就大为不妙了。每年再多的学术会议,都不缺少专业人士的参与,就像各地争相举办的歌舞晚会,更多是名利场的游戏,和学术交流与科学创新关联度不大。如果非要说有积极作用,那就是把整个国家的论文检索数量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打肿脸充胖子,自然是虚荣心做怪以及利益驱使的共同作用。身处其中者,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也不是不明白这种游戏都是“皇帝的新衣”,可是游戏规则已经确定,每年的考评完全基于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薪酬发放绝对符合“指标化生存”的既定法则,学生和导师都是前进车轮上的小螺钉,谁也停不下来。如果想过一种能自由行走的生活,减少欲望是唯一的途径。一旦坐上了“名利号”,前行的方向就不再由自己掌控。

《中国科学报》 (2014-07-21 第7版 窗口)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13496.html

上一篇:鸟类之死无关高温有关降水
下一篇:马航悲剧重创艾滋病学界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1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