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他成就了张爱玲

已有 2794 次阅读 2014-1-24 22:47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的长篇大论,恰是夏志清这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天吾
 
夏志清先生走了。
 
这位旅居美国的中国文学评论家,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发现者”。
 
在其著作被引进之前,在官方文学教育的影响下,大陆读者眼里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还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夏志清则亮明了自己的判断:“鲁迅的小说写得不好,而当时鲜为人知的张爱玲才是伟大的小说家。”他还让人们“发现”了沈从文和钱钟书。
 
2013年12月29日,92岁的夏志清去世的消息传到国内不久,不少读者在网上表达对这位学者的纪念,感谢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伯乐”。
 
发现文学“边缘人”
 
夏志清曾颠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最初是以英文写就的,原本是写给外国人看的,里面充满了与海明威等外国作家的比较。
 
在曾经专访过夏志清的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看来,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小说的概况和重点作家,给西方学术界很大的冲击。因为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中国研究在西方学术界里是热门学科,但中国文学研究是边缘学科,夏志清则第一次打开了西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全面认识。
 
1979年,《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在香港出版。随后,这本“离经叛道”的文学史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内地。
 
1983年,夏志清应钱钟书之邀回国访问,随后,国内媒体开始大肆批评这本书,批判他的文学史观和文学趣味。
 
这种攻击倒起了反作用。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既无法读到这本“有害的”文学史,也无从得知夏志清的反驳意见,但他们记住了张爱玲、钱钟书和沈从文这些名字。
 
好奇心一旦被勾起,这些中国现代文学的“边缘人”便被主流所发现。此后,国内先后掀起“张爱玲热”“钱钟书热”“沈从文热”。
 
夏志清自认为“致力于优美作品的发现和评审”,他觉得一部作品是不是好作品,作家与文学研究者要有自己的判断。他比较偏向于文学的内部研究、作品的审美研究,偏重于作品的美的发现。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我们的社会、历史、政治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李凤亮说,“在侧重于社会历史批评的传统文学史中,张爱玲、沈从文、徐志摩、梁实秋等都是边缘人,而夏志清爱憎分明地提出对这些人的肯定,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另一个维度,就是审美的维度。”
 
于是,夏志清在美国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鼻祖”级的人物。日后很多中国文学研究者,在起步阶段都是以夏的思路、方法或立场作相关研究。
 
看低鲁迅 盛赞张爱玲
 
夏志清给了读者不同的文学视角。
 
他终其一生也没有改变对鲁迅的评价。他认为,鲁迅小说写得不好,只有一篇《阿Q正传》算是完整的,远远比不上张爱玲;鲁迅的学问也不好,远远比不上他的弟弟周作人。
 
他曾非常直白地表达自己对鲁迅的“差评”:“鲁迅一丁点学问都没有,他一开始是懂点日文,读医科必须读德文,后来又忘记了,而英文只懂得一点点Good morning之类的。鲁迅到教育部之后,要到北京大学教书,才写成一本《中国小说史略》,没有这本书他连书都教不成。他的好几个短篇小说,我在《小说史》里评得很公正;此外他那部散文诗《野草》非常精彩,可惜在《小说史》里不能评价。”
 
相反,对于张爱玲的作品,夏志清则认为 “实在是好得不得了”,“中国自古以来最好的中篇小说是《金锁记》” ,“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张爱玲所占的篇幅是鲁迅的两倍,而在中国内地各种权威的文学史和小说史中,鲁迅所占的篇幅都远大于张爱玲。
 
此外,夏志清还十分推崇钱钟书的讽刺艺术。他评价《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也是最伟大的小说”。他认为,钱钟书是非常优秀的文体家,其“对细节的交代,毫不含糊;对意象的经营,更见匠心”。
 
而对于他介绍给读者的另一匹“黑马”沈从文,夏志清则很欣赏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的挚诚”。
 
为人率真 为学严谨
 
在与夏志清交流过的多位学者眼中,观点鲜明、爱憎分明、率真而自负成为了他身上的显著标签。
 
据李凤亮回忆:“我在美国访问了9位知名华人学者,跟夏公这次访谈可以说是最艰难的,因为我要不时花点心思,把夏公从快乐的言谈中拽回来,免得跑题太远,但他经常有一些闪光的观点,甚至孩子气的引人发笑的表达。”
 
夏志清后来在给李凤亮寄回访谈校阅稿的来信中说:“我写中英文文章,都很谨慎,唯独被访问时,爱说大话、吹牛,骂人太凶。”
 
李凤亮认为,夏志清有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批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批评态度。“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对我们文学史的写作,特别是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写作构成了很大的补充。”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则表示,晚年的夏志清仍是一个坦率机智的人,“童”言无忌。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口无遮拦。但说完后,担心会伤害他人,往往会说,这段不要告诉其他人。“他经常毫无保留地自我表扬,经常重复的话是‘我聪明得一塌糊涂’。”
 
在李凤亮眼中,夏志清虽放言无忌,但“为学谨慎”。
 
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回忆,自己为夏志清编印的《人的文学》《文学的前途》《新文学的传统》等几本书,夏本人收到样书之后一定会仔细翻读,也会寄来勘误表,要去再版时更正,“学者的严谨在这些细微处体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简体字本出版前夕,夏志清读了陈子善的《早春三年日记》中的记述,其中提到《小说史》正文和索引中把两位“胡风派”的作家混为一人了,立即来信诚恳地作自我批评,并要求代为改正。
 
李凤亮说,对夏志清的访谈稿,夏志清对自身言语作了多处修改,希望“避免给读者一个恶劣的印象”。
 
在李看来,正是因为夏志清激越不羁的批评个性,形成了他批评的独到发现与巨大冲击力。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的长篇大论,恰是夏志清这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中国科学报》 (2014-01-24 第7版    学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62016.html

上一篇:打开留美科学家的尘封往事
下一篇:“海涵”过度,CO2威胁海洋生态
收藏 IP: 221.220.130.*| 热度|

3 刘全慧 biofans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