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在幻想中遨游世界

已有 2015 次阅读 2014-1-15 22:1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在幻想中遨游世界

 
■尹传红
 
儒勒·凡尔纳中学毕业那年,经由父亲的“安排”,每天午后和晚上都要到其律师事务所见习。那是在法国西部的一个海港城市南特,凡尔纳生于斯长于斯,度过了快活的童年。
 
然而,当他情窦初开的时候,却织就了一个甜蜜而又苦涩的心结:他爱上了自己俊俏的表姐。面对这个注定没有结果的单恋,家人在他表姐订婚之际果断出手干预,于1848年把他送往巴黎学习法律。
 
就在这一年春天,法兰西爆发革命,宣告了法国君主制度的覆灭,法国宣布为共和国。凡尔纳这个年轻天真的自由主义者在首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这个时期,他又对戏剧和诗歌产生了兴趣,在担任剧院秘书的同时,他曾创作过十多部话剧和歌剧。然而,这一番努力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财富和名誉。
 
从1848年到1862年这十多年间,这个仰慕雨果和大仲马的文学青年,在巴黎历经了政治理想的破灭、贫困生活的煎熬、情场失意的痛苦以及疾患的折磨,依然笔耕不辍、苦苦求索。1852年1月,他在致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也明白,将来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既然诉讼代理人的行当你干得那么漂亮,而到了我手中又无法成功,相反,只能搞糟,那你怎么还把这项工作非压给我不可呢?”
 
他还在信中告诉父亲:“命中注定我和巴黎搅在一起了。将来,我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文学家,但要当律师,我绝不会比一个蹩脚的律师好多少……那一直吸引我的,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是文学。”
 
父亲在回信中对儿子表示了宽容和理解。这实在是凡尔纳一生中的一大幸事。此时凡尔纳心里很明白,纯文学的路子实际上很窄。要想有所作为,就得独辟蹊径。这期间,他常常光顾国家图书馆,翻阅各种科学杂志、图书和报纸,了解各种新发明和新发现,对航空兴趣尤浓;同时,他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理、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并作了许多笔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渐渐地,热心于技术进步的凡尔纳萌生了一个想法,可以把技术资料与小说结合起来,把幻想与事实、冒险与科学原理融汇在一起撰写小说——他称之为“科学小说”。
 
1862年,34岁的凡尔纳写出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小说”——《乘坐气球旅行》,它讲的是费尔久逊博士及其伙伴乘气球飞越非洲的探险故事。凡尔纳不无自得地对他的朋友说:这部作品“跟气球的故事不同,而是有关非洲的故事。我一直对地理和旅行有浓厚的兴趣。我想对非洲作一番浪漫的描述。然而,除了乘气球,我没有任何办法让我的那些旅行家们去参观游览非洲。因此,那只气球被用上了。”
 
的确,自蒙哥尔费兄弟制造的热气球于1783年6月5日第一次升空后,描写气球的故事就层出不穷。凡尔纳受埃德加·爱伦·坡影响颇深(这位美国作家写过《汉斯·普法尔的不平凡的冒险》和《气球骗局》),他的这部小说取材于雅克·阿拉贡的气球旅游经历和一条真实的社会新闻:一位英国气球驾驶员升空后发现,他的乘客正在把连接气球和吊篮的吊索一根一根地切断。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疯子,于是巧妙地与之周旋,最终将其制服并重返地面。
 
精明的编辑兼出版商儒勒·赫泽尔看到凡尔纳送来的手稿后眼睛为之一亮,他在这部小说中发现了作者所具有的那种异乎寻常的素质、学识和禀赋,还有作品题材、风格和形式上的创新。他建议将小说进行适当修改,凡尔纳一一照办。
 
1863年1月31日,《气球上的五星期》问世,不久即在法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惊叹于这位作家善于创造使读者将纯粹虚构的事件当成真实这样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当年,真有一位读者给赫泽尔写信,提出:“我希望您给我明确一下,费尔久逊博士是否真的乘坐气球飞越了非洲上空……”
 
自《气球上的五星期》起,两个儒勒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友好合作。随后,凡尔纳陆续又写出了《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以及著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六七十部“科学小说”。这些作品大多洋溢着乐观向上的主题,总是充盈着丰富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预言和假设,后来大多也为科学的发展所印证或实现。
 
人们把凡尔纳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未知世界的探索先驱”和“科学浪漫主义的奠基人”。然而,凡尔纳其实并不是第一个撰写科幻小说的人,但是,他写作的题材和写作方法,对科幻小说这一新的文学样式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引领人们在幻想中遨游世界。
 
《中国科学报》 (2014-01-10 第14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59483.html

上一篇:美研发支出大幅上涨
下一篇: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岩爆”可测时代即将到来
收藏 IP: 118.26.2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3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