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第九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专题

已有 3614 次阅读 2018-7-13 20:44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编者按:


7月8日,第九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在台北揭晓。由本报组织评选推荐的大陆地区作品《上帝的手术刀》获创作类金签奖、《最好的告别》获翻译类金签奖,《演化》获创作类银签奖,另有《数学简史》等7本获创作类及翻译类佳作奖。本期读书版特推出专题,请作者、译者及编辑谈谈获奖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评委说

量与质的飞跃


■本报记者 袁一雪


7月8日,台北市“中研院”物理所一层演讲厅内掌声与笑声不断,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以下简称吴大猷科普奖)的颁奖典礼正在这里举行。“中研院”院士曾志朗、“中研院”物理研究所所长、院士李定国和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董事长、院士吴成文,以及中科院院士杨焕明、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郭道富等人出席了此次颁奖会。


今年,海峡两岸共有520余本科普图书参与初选,最终20本图书进入决选,通过两岸6位院士的投票选择,选出创作类金签奖1本,银签奖2本,翻译类金银签奖各1本。


自2000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吴大猷科普奖,已经持续了18年。但与往年相比,此次参与评选的评委们均表示,近两年,两岸的科普图书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设立此奖的目的就是鼓励华语科普图书的创作。”吴成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吴大猷科普奖创立以来,大陆推荐的科普图书包揽创作类与翻译类金签奖还是第一次。作为召集人、已经参与九届评选的台湾大学物理系教授孙维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从前几届评选中可以看出,大陆作者的创作能力很强,台湾译者的功力则更胜一筹。但是今年这样的差距并不明显。我认为这是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对两岸乃至全球从事科普工作的华人起到的激励作用”。


“中研院”院士朱国瑞也连续几届参与了评选工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陆的翻译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遣词造句值得台湾译者借鉴。


首次参与评选工作的杨焕明对评选过程给出了高度肯定:“评委评价图书很客观,对于每本书的讨论都很充分。特别是评委们不会唯一某人马首是瞻,而是各抒己见。往往是一位评委刚刚说一本书好,其他评委的批评就随之而来。”


杨焕明在颁奖典礼上表示,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进步,而科普就像一颗种子,落在读者的土地里,才能开花结果。


吴大猷科普奖无疑为所有华语的科普作品提供了一片沃土和一个公平展示的平台。就像吴成文所说,吴大猷科学普及奖的设立是为了发扬吴大猷先生终身致力于两岸教育与科学的研究精神,“我们希望更多的作者加入到科普创作行列中,也希望更多译者翻译更多的科普书籍” 。


第九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的评选落下帷幕,也为下一届科普书籍的评选拉开了序幕。对于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如何更公开公平地评选好书,评委们也直抒己见。比如,下一届是否要考虑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类书籍分开评选,这样可以保证两类图书按各自的体系评价;再比如,青少年科普图书也应该因其读者群的不同而进行细分,因为青少年与少儿群体的科普图书内容有差异,一类是略有深度的中学生读物,一类则是浅显易懂的图解科普书,两种若按统一标准则很难评判。这些都期待在下一届吴大猷科普奖的评选中得到完善。

 

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董事长吴成文与中科院院士杨焕明(右)


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郭道富


金、银签作品:

既科学又优雅


■本报记者 袁一雪



 


 

金签奖:


(创作类)《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翻译类)《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在本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中,浙江人民出版社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创作奖金签奖《上帝的手术刀》、翻译类金签奖《最好的告别》均出自其与策划方湛卢文化的合作。


《上帝的手术刀》源自2016年湛卢文化策划出版的“生命科学”书系。因为基因编辑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且最具争议的技术,特别是针对人类的基因编辑,所以,“我们希望策划一本书,探讨这一话题,拥抱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希望,阐释可能出现的伦理和道德风险”。湛庐文化商业图书事业部总编辑董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确立主题后,编辑找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确定其为作者。这是因为他既深入一线研究,拥有较多的科研成果,又文笔卓然,热衷科普。在创作时,王立铭一直坚持贯彻科学性原则,不管需要解释的内容如何枯燥艰涩,也绝不会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将科学性的内容省去。


谈到翻译类金签奖《最好的告别》,湛庐文化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编辑季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一直关注着《最好的告别》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所以《最好的告别》一出版就签下了国内版权合约。“当今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它更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人的寿命变长,人对生命质量的关注也逐渐提升,人们面临衰老与死亡时,这个矛盾,痛点就会特别突出。所以这是一本有关生命的书,任何年代都值得阅读,但在当下它道出了更多人内心深处的担忧与恐惧,同时给予人们面对它的智慧、勇气与爱。”季阳说。


译者彭小华说:“当初我选择翻译这本书,有三重理由。首先,我希望在老年和重病到来之前作好准备。我相信,克服了老年和重病、死亡恐惧,可以更轻松、更愉快地生活。其次,作为女儿,我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为父母提供更好的陪伴。再者,推己及人,我知道很多人有与我类似的想法,通过译介,可以让更多的人受惠于作者的观念,于我是一份荣幸,一种福报。”


而且,为了让国内读者能够接受这本书,在翻译前和翻译中期,编辑和译者多次就译稿的文风进行探讨。“我们觉得语言要克制,不去刻意煽情。另外在一些特别词上,比如死,文中多用‘die’‘death’,考虑到中国人对死、死亡这两个词还是有忌讳,所以根据上下文来灵活地选择更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词,比如:逝去、走了、往生等。”季阳说。


银签奖:


(翻译类)《演化》


获得翻译银签奖《演化》的译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邢路达、胡晗、王维也经历过中英文翻译的难题。“因为翻译科普作品,必须保证内容的绝对准确、严谨。那么,译者就仅仅是一个转述者,思维、表达都要求尽可能与作者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读者与作者直接交流的效果。”邢路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而另一位译者胡晗则会拿村上春树激励自己:“为什么职业作家仍要坚持翻译这项工作?相比于原创,它没那么烧脑,同时又会锻炼你的文字、你的逻辑,快速学习优秀作品的写作。”


同样,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演化》的原文以外,译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演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充分反映了译者的主体性。其一,对各篇章标题的反复推敲与打磨,充分考虑到意蕴的双关;其二,对书中专业名词言简意赅的注释和数据信息的更新,提升了文本的易读性;其三,对图注中的物种拉丁学名重新审订,发现问题并及时同作者和国外出版方沟通,体现了译者的严谨认真。”《演化》编辑马步匀解释说。


最终,这本以清新的黑白照片、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干净简洁的排版组成的《演化》诞生了。“翻开它,仿佛让人远离了喧嚣的街道、闪烁的霓虹,置身于安静的博物馆大厅,聆听一具具动物骨架讲述着生命演化历程中的神秘与惊奇……”邢路达说。而图书版权页上两个主题词“物种进化—普及读物”“黑白照片—摄影集”和分类号,更明确地告知所有人,《演化》是一部科学与艺术的跨界作品。


佳作奖获奖感言


 


 


 


 


创作类佳作奖


《数学简史》


◎蔡天新(作者):


吴大猷先生是我尊敬的物理学家,有“中国物理学之父”之誉,他还写过《科学和教育》《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等著作,能够获得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是我的荣幸。我在1990年前后写下《数学家与诗人》《高斯,离群索居的王子》时,尚且没有科学普及或科学文化的概念,所幸能坚持下来并享受其中。自2002年以来,吴大猷奖已颁发九届,表彰了一百多部汉语科普著作和译作,其中不乏读者熟知的佳作。我认为,把一些科学问题作通俗易懂地解读只是科普的一部分,应更多地容纳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因素,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科学营养。目前我们最缺失的是科学精神,而非科学知识。明年是数学家吴文俊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吴老生前热心科学文化,如果大陆方面也能设立纪念他的奖项,必将会交相辉映。


◎苏扬(编辑):


在一般人眼中,数学意味着繁难的计算、无尽的逻辑推演,以及如天书般的公式和符号。希望读者能通过《数学简史》的阅读,拉近与数学这门抽象学科的心理距离,从中理解各自所学或从事专业与数学的关系。这其实也是我们从事科普图书出版的初衷,希望能用公众可以接受的方法,尽量把科学之美介绍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大众,成为读者的“终身科学知识给养者”。


《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徐刚(作者):


数千年前,古人仰望星空,在脑海中将杂乱的星点勾连成一个个熟悉而神秘的形象,这些苍穹之上的形象就是星座的雏形。曾与西方星座一样,在西安交大、靖边杨桥畔的汉墓星图中,穿插在星点与连线之间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星座形象。“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我们的星空是如此灵动多姿。然而两汉以降,这些星座形象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四方星象也蜕变成大地四方的守护神灵。


《星空帝国》试图找回这些失落的星象,让读者借助我们原创的中国星座形象,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中国传统星座体系,更好地理解中国星座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王燕平(作者):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读了七年天文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天文馆从事天象节目编导工作。在参与古天文球幕电影制作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到徐刚老师绘制的中国传统星座形象,自此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通过国家天文台张超老师牵线,我与徐刚老师合作,将这些星座形象与天文知识结合起来,集成《星空帝国》一书。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星空、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毕颖(编辑):


此次获奖,是继2017年斩获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之后得到的又一个荣誉。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能为传承中华文化、厚植中华文明,作一点贡献,我感到无尚光荣!


徐刚和王燕平两位作者是我熟识多年的老朋友,他们以勤勉治学的科学态度、砥砺求真的探索精神,解读了中国古代星宿的奥秘,描绘了一幅幅形象的星座图案。


《海错图笔记》


◎张辰亮(作者):


初中时,我第一次在故宫看到展览中的《海错图》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了。作为中国古代仅存的大型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从各方面都称得上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收录了中国海洋中300多种生物,每种都配有写实的手绘、形态描述、目击记录、传闻轶事、吃法用法,是中国古代博物学和海洋文化学的巨著。作为科普工作者,我不愿让此书沉睡深宫,于是开始逐个分析每个物种记载的真伪,用现代科学辨明其真身,把这部书重新挖掘,让今天的读者发现它的光华。同时,通过解读古书来科普海洋生物知识,也是我对科普方式创新的一次探索。《海错图笔记》就是我的成果集合。此书已经出至第二册,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吸取读者反馈,改进写作方式,已经得到了“第二册比第一册更好看”的普遍评价。我希望未来的第三册比第二册还要好,更希望《海错图笔记》能成为《海错图》的最佳注解。


《石头记》


◎马志飞(作者):


地质工作总是以山野为伴,常与灰扑扑的石头打交道。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既累又“土”的工作,可是当你了解了那些岩石矿物背后的科学知识与源远流长的文化故事,你才能发现地质究竟有多美。在写《石头记》这本书的时候,我特意选取了45种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矿物晶体,为它们一一“立传”,讲述它们的科学知识,展现它们最美的一面,其实也是想扭转大家对地质工作的刻板印象。地质工作并不是那么老土,它有时候可以变得非常时尚、非常有趣。


感谢吴大猷奖的评委们对这本书的肯定,也希望更多的读者在“博物热”的时代除了探索动物和植物,还能走进有趣的矿物世界。


翻译类佳作: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


◎周志刚(编辑):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能获吴大猷奖,在我意料之中。因为这本知识渊博、叙事典雅、图文俱美的生态佳作,比《寂静的春天》还要厚重、迷人。由于作者与译者都远在德国,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联系,在这里,我愿意描述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美好体验。


我读过不少论述物种多样性以及物种大灭绝的书,但三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日益寂静的大自然》时,马上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马歇尔·罗比森既是杰出的博物学家,也是高超的“讲故事的人”!在书里,他通过大航海时代哥伦布、詹姆斯·库克等探险家及洪堡、班克斯、奥杜邦等博物学家的旅行见闻、多种多样的鹦鹉和椋鸟灭绝的故事、旅鸽灭绝的故事、物种入侵导致秧鸡和海岛巨龟等众多本土物种消失的故事,以及自己的亲见亲闻,展示了自然物种的神奇,呈现了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对于人生的美好感觉,勾勒出了物种多样性衰减的大趋势对人类文化的深层影响。这种自然的神奇以及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在书中随处可见,让我觉得生命、闲暇和阅读有着说不出的美好和优雅。


马歇尔·罗比森饱含诗意的优美文字处处都能唤起我对自然的爱意和深切的哀伤。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引进了这本书,并花了近两年时间推出了这本书的中译本。希望这本书能唤起更多人的生态意识。


《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


◎王大鹏(译者):


该书谈及的是八位因从事科学传播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以科学传播这条路径将自己的学识和思考传播普及给公众,不仅促进了公众理解科学,也推动了自身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


能够荣膺第九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的佳作奖,让我倍感荣幸,当然这也印证了好的科普作品一定是公众喜闻乐见的,而且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所有科学传播从业者都应努力去掌握的一项技能。


八位科学家虽然领域各异,但是他们都对科学传播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把科学传播作为一项事业来坚守。期望我们身边也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站在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为科学代言,为科普出力。


◎唐宗先(编辑):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责任编辑我深感荣幸,最大的体会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每一本受读者欢迎的好书背后都沉淀着作者和编辑默默的付出,是他们共同不断努力打磨的结果。


本书的选题其实源于译者王大鹏先生的推荐。当我看了两三章内容后,深感这本以明星科学家为切入点的科学传播类图书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值得好好打磨。在社领导的支持下,本书很快作为部门市场类图书立项。希望这本书能够影响更多的读者!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


◎《环球科学》杂志社(译者):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带领我们回顾科学发展的三个传奇时代,开启一段有趣的探寻之旅。通过节选150年、100年和50年前《科学美国人》的珍贵文章,见证那时人们的智慧与灵感。这既是一份珍贵的、富有启发性的史料,同时作为科普的内容,也会让读者通过历史的视角,对科学和技术有一种新的看法。


(本报记者李芸、袁一雪整理)


获奖作品名单

创作类


金签奖


《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王立铭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银签奖


《发现人体:生理学简史》


潘震泽著 读书共和国(卫城出版)


《从轮子到诺贝尔:学校没教的创新发明》


刘炯朗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佳作奖


《数学简史》 蔡天新著 中信出版集团


《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徐刚、王燕平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海错图笔记》 张辰亮著 中信出版集团


《石头记》 马志飞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德尔之梦:基因的百年历史》


陈文盛著 远流出版


《兰的10个诱惑:透视兰花的性吸引力与演化奥秘》


吕长泽、庄贵竣、郑杏倩著 远流出版


翻译类


金签奖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阿图·葛文德著 彭小华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银签奖


《演化》


让·巴普蒂斯特·德·帕纳菲厄著 邢路达、胡晗、王维译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佳作奖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


马歇尔·罗比森著 林欣怡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聚光灯下的科学家》


德克兰·费伊著 王大鹏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不可思议的科学史》


《科学美国人》著 《环球科学》杂志社译 外研社


《茶杯里的风暴:丢掉公式,从一杯茶看见科学的巧妙与奥秘》


海伦·齐尔斯基著 蓝仕豪译 三采文化


《万物皆数: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探索宇宙深层设计之美》


法兰克·维尔泽克著 周念萦译 猫头鹰出版社


《飞翔之梦:莱特兄弟新传》


大卫·麦卡勒著 庄安祺译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数学教你不犯错(上、下册)》


乔丹·艾伦伯格著 李国伟译 远见天下(天下文化)


《生命的法则:在塞伦盖蒂草原,看见大自然如何运作》


西恩·卡罗尔著 邓子衿译 读书共和国(八旗文化)


《萨克斯自传》


奥利佛·萨克斯著 黄静雅译 远见天下(天下文化)


青少年科普特别推荐奖


创作类


《我的十堂大体解剖课:那些与大体老师在一起的时光》


何翰蓁、李翠卿著 八旗文化


《科学筑梦大现场1:一起离开地球上太空!ARRC自制火箭》


刘珈均、魏世昕、ARRC前瞻火箭研究中心著


亲子天下


翻译类


《天生建筑家:铃木守的109种动物巢穴大发现》


铃木守著 许嘉祥译 远流出版公司


《中国科学报》 (2018-07-13 第6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1123919.html

上一篇:交时代考卷 书熔炼人生
下一篇:本科生做出“惊人”科研成果的背后
收藏 IP: 117.62.1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