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来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博文

《筑梦——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思考》后记

已有 4462 次阅读 2019-10-9 10:1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筑梦.jpg

后记

编辑完书稿,并没有感觉到轻松,也没有出版第一本书的欢快,只是感觉完成了一项工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我说不出来。

但我心有疑虑,这样的书出版有人会读吗?现在读书都吃“快餐”了,朋友圈、鸡汤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还有多少人拿着一本书认真地读呢?

在我整理这本书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思。我曾将自己的书《观察: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的万象》送给我们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搬家的时候,某研究生将这本书当垃圾处理了,一个研究助理“看到标题的视角很独特,所以就想翻着看看,另外一看作者是您,所以我就自己留下来了”,她看这本书不明白的地方来问我,我才知道事情原委,很感谢她挽救了这本书的命运,让它再一次发挥作用。还有一件事,我本人写过《水资源价值论》,这是我第一本学术专著,虽然后来曾经重印,但我手头不够用了,看能否在网上买一本。非常幸运的是在孔子旧书网找到了这本书,而且是作者签名书,我看了书的签名照片,确实是我的签名,当时送给我敬重的人,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本书走进了旧书店,一定是他的主人不要他了。我看到送出去的书落到如此下场,心里很不是滋味。送书的人将书送出去,等于送出了他的心血,可受让人却将其当作了垃圾处理掉了,这是送书者的悲哀。所以,我现在尽管依然出版书,但已经没有当初的送书意愿,不再主动送人,只有你要,才给你,免得给别人送“垃圾”。其实我知道,我写的书不是名著,早晚尘归尘土归土,只是让我看到这么快就归尘土,心还是有些不甘。尽管如此,我依然会写下去,因为他记录了我思和我想,这思想不是自私的,是希望社会更美好,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好恶,总会引起部分人共鸣,这就足够了,我也没有指望他成为不朽之作,因为这类书也不可能成为不朽的传奇,他只是一个记录,记录社会某一刻的点滴。如果后人偶尔能从中获得点什么,那将是我最大的惊喜。

这本书应该叫什么名字,我也有番思考。我曾出版《观察: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的万象》一书,本书作为姊妹篇,原来想叫《思考: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的万象》,观察+思考,不正是姊妹吗,但感觉不完美,有点平淡,没有体现我写这些评论的中心目的。说句心里话,我之所以写这些评论,虽有不平则鸣的部分内涵,但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的社会更美好,希望我们的中国更完美,希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评论就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来,何不充分地表达出来呢?于是《筑梦》的名字就从脑海中冒了出来,但又感觉这个题目太大了,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完成不了这样的重任,于是加了个副标题,《筑梦:一个科技工作者人文思考》诞生了,依然有思考,正好和《观察》一书配对。

很感谢父母给了一个思考的大脑。我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之余,对社会现象也进行深思,并且形成文字,我将之看作是科研后的休息,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写这些评论乐此不彼,真得感谢我的爸爸姜学严(1926-2003),妈妈赵素英(1933-1998)。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都很聪明,善于思考,他们将善于思考的基因遗传给我,于是才有这些文字问世。爸爸妈妈已经远离我去,但他们形象总出现在眼前,我在他们面前是永远没有长大的孩子,现在他们走了,我就成了没有父母的“孤儿”,有父母的日子真好。希望有父母的孩子多陪陪妈妈爸爸,以免给自己留下遗憾。

我很感谢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在这温馨的港湾里,自由自在,为我科研和写作奠定了基础。妻子李昕是上天送给我的最好的陪伴,虽然她经常批评我,我知道每一份批评后面饱含着满满的关爱,是让我变得更好。女儿聪明伶俐,是我们的小棉袄,暖暖的,温暖着我们幸福的家庭。她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成绩优异。她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荷兰去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上不用我们操心。特别是让我欣慰的是,她很注意锻炼身体,几乎每天都锻炼,身体很棒,这更令我放心。在学术上,本科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还能发表在不错的学术刊物上,我看出她有一定的潜力。我祝福她,不求她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过普通人生,祝福她身体健康,幸福如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感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激励我上进,宽松的科研环境让我有思考的天地。感谢区域发展研究室罗其友教授以及各位同事,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创造了好的微环境,感谢我的研究生,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新进步、新创新、新成就,祝福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中国梦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为之添砖加瓦,更美好的生活在等待我们!

313日,是我妻子生日,将其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她,祝她平安幸福!

姜文来

2019.3.1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92-1201195.html

上一篇:《筑梦—一名科技工作者人文思考》前言
下一篇:暂停科学网博客更新的说明
收藏 IP: 111.203.22.*| 热度|

2 郑永军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