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诺贝尔奖分析与反思

已有 2333 次阅读 2023-10-5 11: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贝尔奖分析与反思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已经结束了,我们不能仅仅作为看客,我们应该有所分析和反思。分析我们的优势,分析诺贝尔获奖者的成功之道,反思我们的局限性。通过反思才能找到问题在哪里,通过反思才能找到哪里需要改革,从而克服自身局限取得长足的进步。

1.我们的优势

1.1 科研人员:科学研究的第一需要是人,缺少人员,什么也干不成。我们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的科研人员世界第一,无论哪个国家也比不上。

1.2 科研经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经费或者经费很少就干不成科研。在这方面我国也具有明显的优势。自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研发投入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远超大多数发达国家,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1.3 勤奋与坚持:有了人有了钱,但整天不干活睡大觉也干不成事情,更搞不成科学研究。我们人民历来勤奋爱劳的优良传统,科研人员更是表率。一时的勤奋也不会成功,需要持久的坚持。我们更不乏坚韧不拔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个单位都有。实际上,科学网就有许多。很多人退了休还在搞科学研究。

1.4 聪明才智:我们数一数在美受教育人数和华裔美籍获得诺贝尔奖人数之比就知道华人的聪明才智绝不亚于美国其他人。实际上,一般才智而获得诺贝尔奖者不胜枚举。例如英国的桑格,才智很一般。桑格考不上大学,靠捐钱上的。也考不上研究生,又是捐钱上的。桑格竟然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

1.5 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了好奇心才有内部动力。尽管好奇心不像人员经费那么好评判,但人类从来就不缺少好奇,奇思妙想是人类的天性。人数越多奇思妙想越多。从我国很快搞出氢弹就可知我们不会缺乏好奇心。

既然我们有人有钱有才智,又勤奋爱劳,又有聪明才智,也不缺乏好奇心,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出不了重大科研成果?这就该反思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得奖之道了。

2.诺贝尔获奖者的成功之道

2.1 目标远大

卡里科的研究目的是mRNA疫苗,这个目标非常远大。不成则已,成则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上世纪50年代,克里克揭示了中心法则:DNA转录成mRNA,mRNA翻译成蛋白质。据此不难推断注入特定mRNA可以翻译成特定蛋白质,而特定的蛋白质可以起到疫苗作用。据此推断,利用mRNA制造疫苗理论上是成立的。理论上成立,实际上是否行得通尚未可知,但毫无疑问,如果成功这是一个重大原创!

2.2 善于合作

卡里科在与韦斯曼合作之前,一再失败。但与韦斯曼合作之后却发挥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卡里科擅长合成mRNA,而韦斯曼擅长检测,二者珠联璧合完美结合。

2.3 洞悉问题实质

1997 年,Karikó和Weissman合作共同开发 HIV/AIDS的mRNA 疫苗。Karikó 把mRNA 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发现会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他们很快找到了原因:合成的 mRNA 会激发 Toll 样受体引起免疫反应。2005 年,他们修饰 mRNA 的尿苷,产生的假尿苷,可以阻止机体将 mRNA视为异物 。正是他们洞悉问题实质,做出针对性解决方法,终于取得成功。这一关键的突破性原创,为其后来新冠疫苗制造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2.4 支持重大创新

从1990年开始,Karikó年年申请课题,年年被拒。由此可见美国的课题申请也很艰难,评审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对mRNA疫苗不感兴趣。然而,美国的评审有一种有效的上车机制,赶不上早班车,至少可以赶晚班车。1998年Karikó申请到了10万美元,第二年又申请到100万资助。必须有勇气资助真正的重大创新课题,而不仅仅是跟风项目。真正的重大创新风险可能更大,但获得的收益将会更加辉煌。

3. 我们的局限性

3.1 积累太少

    一些人认为我们的积累太少了,等积累多了,我们的诺贝尔奖自然就多了。日本的积累一点也不比我们多,但日本为什么接二连三的拿到了诺贝尔奖?以此可知,积累不是问题的核心。就个人来说,积累也不是关键。爱因斯坦26岁提出相对论,26岁能有多少研究积累?能否短期内受到前沿知识武装才是关键。能否短期内站在科学研究的制高点才是关键。

3.2 教育问题

一些观点认为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从小就受应试教育。迄今总共有9位华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只有朱棣文和钱永健受到的是完全的美国教育,屠呦呦受到的是完全的国内教育。其余6位是先受到国内教育,后受到美国教育。可见国内的早期教育不是关键,后期的教育或者研究期才是关键。

3.3 研究目标太小

      我们的研究目标太小,从国家自然基金中标的项目中,很难找不到重大的原创项目,几乎是空白。大量的项目是跟风研究,这样的小目标很难站在国际最前端,输在了起跑线了。我们必须有勇气资助真正的重大创新申请,而不要局限于跟风项目。迄今为止,我们大型成功的合作很少,我们的合作有待于加强。

3.4 重大原创优先

在国家自然基金等资助项目申请中,要确立重大原创优先原则。优先资助重大原创申请,优先资助大目标。跟风项目少量资助,套路化项目则不予资助。因为跟风套路项目收益很少,但却浪费人力财力,应该及时止损。

3.5 激励创新

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力资源,又有世界第二的经费支持。只要我们尊重创新规律,只要激励他们创新,把他们的创新性发挥出来,创新将不是难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404744.html

上一篇:突触假说
下一篇:[转载]不能抛开学历说能力
收藏 IP: 111.32.99.*| 热度|

7 王涛 曾跃勤 杨正瓴 卫文强 檀成龙 崔锦华 贾玉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