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三大主因让“调剂生”最终远离科研 精选

已有 9529 次阅读 2014-3-28 13: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三大主因让“调剂生”最终远离科研

喻海良,2014-3-28

昨天,吴飞鹏老师写了一篇《研究生就不该有调剂》,然后,林中祥老师跟着写了一篇《研究生应该有调剂--跟吴飞鹏博主唱个反调》。看完两人的文章,吴老师是从学生的兴趣角度考虑的,确实,没有兴趣做科研是很痛苦的事情;林老师是从市场的角度考虑的,现在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报考,如果不让调剂,估摸着几年下来,某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就要黄了。

硕士生调剂,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不能说这种制度不合理,确实,对于研究生而言,不能够吊死在一棵树上面。也就是,只让他们报考一所大学应该是一件错的事情。如果再不让硕士研究生调剂,很多学生估计会崩溃,确实,稍微好一点的学校“计划招生名额”就那么多。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报考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并有机会参加了学校复试,但最终被淘汰下来,此时他希望调剂到沈阳大学机械学院,同时后者有缺口却不能接收他,这对学生而言会是多大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研究生调剂,好像都是学生自己申请的。同时,他们在申请调剂的时候,倒不是只能够申请一所学校,而是可以普遍撒网。然后,看哪一个最中意,就选择哪一个。也因此,希望能够通过调剂而攻读研究生是学生们主动的。如果一开始就抱有某校某专业非读不可的情况,我相信一定没有学校厚着脸皮录取他的。然而,正如吴飞鹏老师指出的,我也认为研究生调剂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可笑,但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过程表现了学生“唯文凭”的心态。有一个研究生毕业证,怎比没有好的心态。

然而,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学生接受了“调剂”的命运,那么他基本上也就接受了“离开学术、科研”的道路。我身边有几个当年接受调剂的同学,说实话,也都是非常不错的学生,只是考场发挥有限,最后选择了调剂。我的室友,应该说是非常出色的。当年他觉得我们自己专业没有前途,下决心报考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当年,他选择报考外校、外专业,光机所的专业题和浙江大学的专业题相同,150分的总分,他居然考了145的高分。可惜的是,他很有把握的数学比光机所要求低了2分,不得不调剂去了另一所大学。后来,他虽然觉得很是失落,但他接受调剂到比东北大学还差两个档次学校学习。硕士毕业后,直接工作了。虽然他现在工作还是很顺利,但是,也彻底地和科研断绝了关系。身边这样的朋友好像还有好几个。

为什么调剂生最终大部分会离开学术的道路?

1)调剂生很难遇到特别优秀的导师。研究生选择导师,基本上都是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选择越优秀的导师。在重点大学,第一批选择导师的是那些保送的学生,第二批是那些正常考上的学生,最后一批才是调剂生。也因此,轮到这些调剂生挑选导师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那些没有优秀学生选择的。很多人认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学生本人。绝大部分时候,我也持有相同的观点。然而,即使导师不管,学生跟着挂名的“名师”做出来的成绩可能还是要多一些。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名师拥有的资源多,做实验容易。另外,名师手下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加的自信。我在硕士期间,我就自认为我导师手下的几个学生比同届其他导师手下的学生整体实力强很多。一个调剂的学生,相对其他人,缺少了资源,同时有少了几分自信,要做出比他人更好的成绩,可想难度有多大。

2)老师对他的期望值比其他学生低很多。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据我的观察,老师期望值高一些,学生的成绩就会多一些,相反,如果老师期望值降低了,这个学生基本上就属于混日子的类型了。对于调剂的学生而言,绝大部分老师都属于被“逼”选择他们,因为,其他好的学生都没有报考他。也因此,绝大部分时候,导师对学生的期望也就是有人帮忙打打下属,不至于手下一个人都没有,成为孤军司令。特别是很多调剂的学生,他们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他们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极其有限。对于这些人,导师和学生交流,应该属于“对牛弹琴”,因此导师不可能对学生有特别高的期望值。或许,对于他们,严格来说,“两年制第二学位”似乎更合理一些。

3)调剂生大部分自己觉得“憋屈”。有很多调剂生其实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东北大学材料学院以前有一个本科生,学习是非常优秀的。首先他是学校尖子班的,可以直接保送本校。第二他自己非常好强,觉得应该去更好的学校。于是,他放弃保送、报考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看见考试成绩后,他非常高兴,太好了,上线了。可惜参加学校的面试后,很残忍,他被刷下来了。他转而找东大,看看能否回东大读研。结果吃了闭门羹,学校这个专业不接受外校调剂。最后,他不得不去更差的地方学习。试想,一个对科研抱有无限幻想的人,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他还会喜欢“学术科研”吗?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我们的学长,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他的故事,我们相连好几届没有一个优秀的本科生报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可想,那些名校随便“淘汰”其他学校优秀学生之后的副作用其实还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调剂生,一方面自己觉得“委屈”,另一方面不受到导师的“器重”,同时,还没有机会选择那些“名师”,他们读完硕士之后,基本上都是自此学术生涯结束了。当然,也应该有极个别反常的,自己奋发图强,日后成为学术骨干,不过我暂时没有见过。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79935.html

上一篇:大家来看看,你是否能在世界1%大学评上教授
下一篇:一个月能写好博士论文吗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21 陈楷翰 魏武 曹聪 林中祥 胡九龙 石磊 张骥 李伟钢 刘淼 徐耀 张红光 王树松 汪晓军 夏少波 李鑫 李宇斌 刘晓锋 赵河博 abang xuexiyanji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