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100冲刺是否定义错了对象
喻海良,2013/11/3
这几天关于人才计划的博文,随着陈安的诙谐之作《我国终出“诺贝尔100”之国际级人才计划》开始,层出不穷。对于国家开展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我和王鸿飞一样,《旗帜宣明地支持中央、地方和民间各类人才计划》。
很多人认为国外发达国家没有人才计划,实则大错。美国可能没有,但,澳大利亚肯定有。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澳洲政府的人才计划。
第一层次:Australian Laureate Fellowships。对于这一层次的学者,是澳洲最高级别的人才称号。可以说澳洲的各类院士称号虽然是终生学术肯定,但是,就我了解的情况,ALF这个级别却是比院士更好的肯定。国内有不少朋友问我,他们联系的导师是ALF,不知道这个称号定义什么级别的学者。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说,获得ALF称号的学者都是国际上同一领域内领导型学者。卧龙岗大学成立至今,一共只有三人获得资助。而这三人的课题组,贡献了卧龙岗大学的80%以上的Nature、Science等级别的学术论文。关于这一个级别的学者,澳洲每年遴选10-15名左右。竞争难度难以想象。
第二层次:Future Fellowships。目前还是称为Future Fellowships,明年可能就会改名称了。由以前的Australian Professional Fellow和 Queen Elizabeth II合并而成。获得FF资助的学者都属于澳洲政府引进或者现有的最优秀、潜力的学者。应该说,这一批人决定着澳洲今后若干年内的科研发展主流方向。在这些人中,有不少我们华人学者的优秀代表。就我知道的而言,卧龙岗大学的Zhengyi Jiang 教授、悉尼大学的Xiaozhou Liao教授、悉尼大学的Qing Li教授、昆士兰大学的Lianzhou Wang教授、莫纳什大学的Dan Li教授、悉尼科技大学的Guoxiu Wang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Qinghua Qin教授、新南威尔士大学的Liangchi Zhang教授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都是我最羡慕、佩服、学习的学者。关于Future Fellowships分为三个级别:L1(高级讲师)、L2(副教授)、L3(教授),针对博士毕业5-15年内的优秀学者,以往每年分别遴选105、60、30左右。
第三层次: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DECRA是澳洲政府为了吸引全世界博士毕业0-5年内的优秀博士而设立的一项资助。目前,DECRA的竞争越来越大,的确,全世界经融危机,有一大批优秀的刚刚毕业的博士都已经注意到这个岗位。我去年申请了这个课题,很遗憾,失败了,进入了25%,但是,他们的资助率只有15%左右。当然,这个课题申请过程要考虑很多因素,分别是个人学术积累、工作团队、课题、学校资助情况。我个人积累部分进入了10%,但是,课题被评的很差。目前,DECRA每年资助200名优秀申请人。
综上所述,澳洲的人才规划是很合理的,呈一个典型的金字塔模式。200(青年博士)、100(中青年高级讲师)、60(中青年副教授)、30(中青年教授)、10(知名教授)。
再回到本文主题,我认为我国诺贝尔奖100人计划是否定义错了对象。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果几乎都是获奖者在25岁至45岁时开创的,只是,经过若干年的检验、验证、应用,他们获奖的时间延缓了。然而,在我国目前挑选的诺贝尔奖100冲刺计划人选中,他们似乎都已经是各个领域“功成名就”之人。如果说,让这些人利用已经获得资助,经过几年的重要研究,突然获得一项重大突破,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话,是不是太难了?
l 刘忠范: 1962年生。现在51岁。
l 薛其坤:1963年生。现在50岁。
l 王贻芳:1963年生。现在50岁。
l 周忠和:1965年生。现在48岁。
l 卢柯:1965年生。现在48岁。
l 马永生:1961年生。现在52岁。
毋庸置疑,上面几位都是60年代初我国最优秀学者的典型代表,把它们列为万人计划中的杰出人才奖,一点也不为过。但是,把诺贝尔奖冲刺寄托在这些学术思想、学术系统成熟的人之中,个人感觉很难。但是,如果把遴选的那批35岁以下的拔尖人才作为诺贝尔奖冲刺对象的话,个人觉得还是可行的。的确,35-45是人学术成果最显著的时刻。
综上所述,我也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国家、地方各类人才计划,但是,我希望把各类人才计划的重点放在优秀青年人才之中。今日的青年人才,就是名人的杰出人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