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情况,年轻学者最看不到希望
喻海良,2013-03-31
3月28日-4月1日,是澳大利亚的复活节(Happy Easter),放假四天。很快,快要过去三天了。复活节,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日,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老外把这个节日看得和圣诞节一样重要,超市、商场全部歇业了。大家都要为即将繁忙的一年积蓄能量与希望。
昨天写了一篇《求学路上遇到的那些歧视——被歧视不可怕》,主要想法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各种各样的歧视,被歧视了不重要,积极地面对那些歧视,乐观地对待生活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在文章后面,liweihao给出这样的评论,“对人才的明确性的歧视,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努力,扼杀了希望,扼杀了梦想,当然也扼杀了未来”,“不苛求无歧视,只求给个机会,给个希望”。
他的这段留言,激起了我的共鸣,我想很多人看后,也会如此感受。对于年轻人,看得最重要的无疑是将来发展的“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也就有了积极的心态。然而,什么情况下,会让年轻学者感觉不到希望呢?这是每一个学者,特别是那些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写写我自己觉得最可能打击人“希望”的几点。
(1)连着研究一个课题三年,一篇论文也发表不出来。经常有人说,现在引进的某些博士,连续工作了三年,连一篇中文期刊的论文也没有发表。遇到这种情况,他的领导和学校可能会感觉到这个“人”的能力不行,因而,对他不再抱以很高的期待。也因此,在课题进展不顺利、高校领导不信任的情况下,这个学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他自己也会看不到希望。这样下去,走向沉沦是很难阻挡的。
也由于这种情况,现在很多博士生,在第一学年不着急,第二学年还是晃悠晃悠,到了第三年,就感觉到头疼,到了第四年,就有可能感觉到没有希望。到第五年,如果还出不了成果,不能毕业,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走向科研这条道路的,甚至感到绝望。
(2)最差的期刊也拒稿。前两天,我收到PRICM-8国际会议的拒稿信(这篇文章连续投了两次,他们先拒了一篇,多天后再录用了另一篇)。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奇耻大辱”,在QQ上更新心情,好多朋友都担心我出事了。的确,现在很多情况下,国际会议不会轻易拒调稿件的,除非写的实在太差了,一点新意都没有。也因此,个人认为,在学术界,这样的稿件也被拒稿,是很打击人的。同样,如果写了一篇论文,特别是在自己认真准备的情况下,投给领域内比较普通的期刊,如果也被拒稿的话,那是很打消人的积极性的。至少会让自己去思考这个方向是不是还有发展空间。
(3)连续申请基金五年不中。获得肯定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自己写的项目申请书获得资助,特别是当自己获得国家基金的时候,会突然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就像获得心脏的稻草人。然而,如果申请一个项目,连续五年都不能够获得资助的情况下,会极大地让人看不到希望。有些朋友在申请基金过程中连续多次不中后,一开始可能觉得自己写的项目申请书不够好,但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很多奇怪的思想,是不是基金申请过程中存在很多黑暗?是不是自己积累的人脉关系不够?是不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
也因此,个人觉得基金申请过程中,基金委最好也限定申请次数。比如,国家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或者杰出青年基金,每一个人五年内只能够申请两次,这样每一个人都可以更好地准备,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受到连续的打击,而觉得自己的将来没有希望。
(4)在够条件的情况下,连续多年职称评不上。如果觉得身边学者的水平不如自己,然而,在申报职称过程中,他们都能够上去,而自己连年遭受各种各样的差别化对待,或者说自己现在比其他人都年轻,或者说自己工作年头有限,或者或自己发表的论文影响力还不够,或者说现在名额有限,或者干脆学校连续N年不评职称。这样,或多或少都会让自己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让人看不到希望。的确,现在国内评职称过程中,同行评定的太少,而依靠关系、金钱交换的也有不少。
(5)受到权威人士和领导的严厉打压。个人认为这是最让人看不到希望的一点。同龄人之间相互竞争,可以极大地促进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每一个人都不希望比他人落后太多。而且,今天他比我强一点,明天我比他强一些,这是一种正常的发展路径。然而,当年轻学者受到某些权威人士或者直接领导的打压,就很难看到希望。原因很简单,对方的影响力远远超过自己,即使自己是对的,即使旁边的人也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但是,又有谁会战士一样挺身而出,只是为了正义,宁愿开罪“权威”和“领导”,点起哪怕暗淡的一点希望之光呢?“落井下石”者多,“雪中送炭”者少。
……
无论如何,我们自己都要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创造各种机遇,这才会让自己看到更多地希望。现在是复活节,万物即将复苏,前面充满了新的希望,Happy Easter。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0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