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研究生导师的一些往事
喻海良,2012-11-01
走过一树梧桐花,想起去年也是她。芬芳鲜艳紫天然,行人留影留欢颜。
一载时光不经然,朋友相聚还相散。旧人归国发展何?新人来卧又将何?
早晨上班的路上,看见了一棵梧桐树,开满了紫色的梧桐花。记得去年第一次看见这棵梧桐树开花的时候,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也因此,让我想起了一年间的几个朋友,好几个回国了,不知道将来是否还有机会见着。也来了好几个朋友,希望能够在这里多呆一段时间。也因此,想起了这些年,自己也是东奔西跑,离开了沈阳,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中国。
想起了东北大学的时光,也想起了东北大学我最喜欢的那一排槐树。每到春天的时候,清香能够飘到我的办公室,让我整天都精神气爽。想起了办公室,就不由得想起办公室里面的那些老师,有些是朋友,有些以后或许会转变为朋友。有些人是黑色的头发,有些人则是灰白的头发。特别是想起了那个“老头”,由于操累过多,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他,我的博士生导师。
和导师相识还是大四的时候。当年推荐研究生后,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张罗着找导师。师妹也很着急。她听说,我们这届的第一名去找导师,最后那位老师没有给她明确答复,一气之下,选择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她当时的想法是,这个女孩是自己一个人去联系的导师。为此,她非拉着我一起去找导师。之前,她已经打听好了,我们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影响力等等。
在去和导师谈话之前,我们并没有给他写过邮件,对他的性格等等都是一无所知。当然,当年我们都年轻呀,又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自是几份轻薄肤浅。问了一下他的办公室房间,直接敲门进去了。当时,他的房间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自身情况及其意向,他表示欢迎加入他的团队。当时,我已经得知,有好几个人在前面联系他当导师了,幸亏他的名额多,所以,才能留下我们这些后进者。导师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学者的摸样。戴眼镜,穿西装,满屋子都是书籍资料。
找导师帮忙办的第一件事情是调换大四的毕业设计场所。东北大学的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属于老牌实力专业,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导师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而我被学院分配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做毕业设计。为了早些进入状态,我找导师帮忙解决该问题。由于导师本人并不直接带本科生毕业设计,因此,他帮我联系了实验室的其他老师,并安排了场所。也因此,我顺利地调换了毕业设计的地方,也因此,获得了不一样的发展机遇。大四下学期都在实验室工作,大四毕业后,暑假也在实验室工作,硕士一年级在实验室也有自己的工作场所。或许,这就是机遇,只要抓住一次,就能彻底地改变以后的发展情况。
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件事情,我们五个同年约好找导师挑选课程。东北大学研究生课程可挑选的课程非常多,他亲自为我们每一个人挑选了不同的专业课程。到研二的时候,我们正式进入实验室。导师的团队非常大,能够提供的研究方向很多。他一下子列出了7个研究方向和课题,让我们自己挑选。并告诉我们,如果几个月后觉得不合适,可以更换。他们四个人都挑选了自己满意的方向。他也给我一个建议,让我选择轧制过程自动化。这个方向是当年的热点,很多人挤破头都没有机会挑选它。而我拒绝了,由于研一一直在实验室帮另一位老师做课题,而我觉得那个方向可以继续坚持下去,也因此,我希望继续做这个方向。他没有反对,并表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更容易出成果。
研究生第一年,我完成了两个国际合作项目和一个设计院的合作项目,同时也有论文、著作出版,很多老师都认为我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也因此,实验室的很多老师都对我照顾有加。也就在那年的五一,实验室组织旅游。我和导师说,将来有没有可能留校工作。就是这么一句话,老师记在了心上,回到学校后,他把负责人事的副主任和我一起叫了过去,安排了我的留校事情。利用他的一句话,发现人才,就要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十多天后,我正式签下了和东北大学的工作协议,硕士没有毕业就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这之后,他多次帮我联系学校领导,帮助我职称破格评定。我导师不是一个世俗的人,也不喜欢论资排辈的职场作风。他多次表示,要敢于提拔一些表现优秀的年轻人,让他们早日独当一面。虽然,直到我离开东北大学,职称都没有得到提升,但对于导师在这过程的忙碌与行动,表示由衷的感谢。这也是导师离开实验室后,我下决心离开实验室的原因,士为知己者死。
转为正式教师后,我获得了导师更多的培养。为了让我将来的事业发展更加顺利,他让我接触了不同的事物。他带我参加了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会评,目的是让我早日了解国内项目报奖评审的形式,一方面是PPT时间的掌握,一方面是回答专家提问的技巧,一方面知道专家的组成等等。他带我参加了多个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每一次,当他遇到熟人的时候,都把我叫过去予以介绍。也因此,经过多次学术会议后,我对目前我们领域国内外知名的教授都有一定了解,知道那些人做什么方向,知道那些人都在什么学校工作。他让我积极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并给我很多往年的申请书让我学习,告诉我书写基金材料的重点。当我写完申请书后,他都帮我仔细的修改。由于他给我的这些锻炼,让我自己也成为了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他还推荐我成为一些学术期刊的评审专家。国内有很多期刊找他审稿,有时候他忙不过来,就找我先审,然后让我告诉他我给出意见的理由。如果他同意我的观点,他在评审意见的结尾表明,此篇文章由喻海良评审,以后这个方向的论文可以由他直接审理。也因此,我成为了多个学术期刊的评审专家……
跟随在导师身边学习了6年,在那个楼,那排槐树,那散发芳香的槐花,亦师亦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