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每科成绩都95分以上只能说明清华教学模式依旧落后

已有 7027 次阅读 2012-10-20 10: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学, 清华, style, center

每科成绩都95分以上只能说明清华教学模式依旧落后

喻海良,2012/10/20

读研一的时候,我80%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帮助老师做课题。而上课,也就是应付了。但是,考试还是要进行的。当然,考试成绩,我没有看得那么重。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是,每一科成绩都超过70分就可以了。虽然如此,每一次都能有很好的结果。原因很简单,我的师妹每一科都做了非常好的笔记,考试前,看两次笔记,也就轻松高分了。

近日,清华TWIN姐妹亮出了神奇的学习成绩,每一科都在95分以上。在成绩好的同时,这女孩还参加了大量的比赛与社会活动。也因此,网友大呼要“膜拜”。对于这样的“故事”,该学生本人还是值得表扬的,但是,该人成绩好的同时,也让我这个外人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感到担忧。

试问,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容易得到高分?

1 小学生式的教育模式最容易得到高分。原因很简单,小学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然后就根据课堂里面的东西,进行考试。值得说明的是,老师讲的东西还非常容易,是一个孩子,认真听课了,都能获得90分以上的成绩。

2 告诉考题与范围式教学模式。很多情况下,在一门课程结束后,老师都担心学生会考试不及格。也因此,都会在课程结束的时候,采取一些“答疑”的课程。而在答疑的时候,学生们最爱问的也就是考试范围。更有甚者,有些老师在答疑的时候,把试题告诉学生。有这样的背景,不高分实在对不起老师。

很明显,上面两种教学模式,都是不应该属于大学的教学模式。而且,如果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模式而培养的“高分”之才,当然,成为不了“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教育,应该没有具体的模式,但是,我感觉应该一个课程的考核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和书本知识只应该占本课程50%成绩。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模式中,很多老师都不会讲那些“选修”课程。的确,这些对于升学考试无益。在今天这种竞争模式下,小学到高中阶段,个人觉得也无可非议。的确,对于他们,往上深造才是“正道”。但是,对于大学阶段,如果还过于强调书本知识,那就太对不起“大学”这两个字了。大学里面,教科书的知识基本上都是5-10年前的东西。如果把一个课程的成绩完全定义在了解5-10年前的东西,还天天叫嚷着要培养“创新”人才,这岂不是笑话?

2 上课表现应该占课程成绩20%。上课表现,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签到”。因为,答到,并不代表就“学习”了。因为,里面有一部分人,即使是来到课堂里面了,也完全有可能只是睡觉、玩游戏。我觉得课堂的一等表现为互动,善于提出疑问。二等表现为答问,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三等表现为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对于那个清华女孩的表现,也完全可能就属于第三等。四等表现,也就是玩游戏、聊天等。其实,四等表现和不来差不多。也因此,如果只是以“签到”来定义学生课堂成绩,这不也是一个笑话?

3)相关书本和知识课后阅读应该占本课程30%成绩。在澳大利亚生活这段时间,最大的感触就是学生回家后,忙个不停地写他们的“论文”。这个所谓的论文,也就是课堂上老师交给的一个作业,然后,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去图书馆找资料,下载论文,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交作业。对于这样的课后阅读,可以让学生掌握近年该学科的发展情况,进一步结合书本知识,发现问题,然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因此,通过这些锻炼,迟早有机会发现“创新”思路。只有本科生经过了这样的锻炼,其进入研究生后才可能少走弯路,迅速地进入“研究状态”。

按照上面的成绩模式,学生要达到95分以上,谈何容易!即使真的通过努力,获得了95分以上的成绩,但是,哪里还有时间,去完成多种多样的“业余爱好”。因此,可想而知,清华姐妹的学习成绩,根本就不值得羡慕,更不能谈膜拜。而这样的成绩只能说明清华大学的教育模式依然落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24445.html

上一篇:为什么很多大学的网页上只有教授的介绍
下一篇:如果只是为了找工作,还是读职业技校好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34 黄富强 柳东阳 吕喆 牛丕业 乔中东 庄世宇 赵美娣 曹聪 陆俊茜 曹建军 戴德昌 唐小卿 郭卫 谢强 韦玉程 王春艳 田瑞强 王邦进 夏志 王涛 张乐 杨海涛 刘瑞亭 叶威源 刘全生 强涛 yunmu windsea neilchau biaomiankeyan z0376 lftkf ncepuztf ZXFWDQ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