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工作第一挑战:业绩下滑怎么办?
喻海良,字之亮,2016-11-03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论文编辑、科学网
今天是我在卧龙岗大学全职工作的倒数第二天,想想都是激动。特别是想起国内的美食,现在都会流口水了。我最爱吃的几个菜,香椿鸡蛋、辣子鸡、剁椒鱼头、红烧肚丝、毛氏红烧肉……上面这些菜,好多年没有吃过了,现在想想都是觉得非常幸福的事情。大家可能不懂我为什么把香椿鸡蛋放在最前面,我小的时候家里穷,基本上家里几个月都吃不到一个鸡蛋。记得有一回我妈采回来一把野香椿,给做了一个香椿鸡蛋,我简直尝到了人间最大的美味,直到现在这个菜都是我脑海里面最好吃的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爱人,她妈每一年春天都帮我准备几把冻到冰箱里面,可惜她老人家手艺没有我妈强,虽然味道不错,但做出来的味道总是没有我妈做得好。
昨天写了一篇《出国工作,你不能净想美事 》,有朋友留言说,“回国工作,你不能净想美事”。后来牛登科 评价说“你说,出国,不能只想美事;网友们回复说,回国也不能只想美事。我做个和事老,到哪里都不要患得患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然劝你调整好心态,但也提醒你,回国后,有些城市的生活压力、有些单位的工作环境会让人很难保持好的心态。”我个人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也因此,今天决定写写回国后可能面临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业绩可能下滑。我在卧龙岗大学工作五年半时间,平均每年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自己领域主流学术期刊4篇论文以上,另外,每年都会参加一个领域内主流国际学术会议。如果算上其他作为通讯作者和合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业绩是非常可观的。也因此,我在和中南大学签订合约的时候,他们提出成果应该多一点,我想都没有多想就直接写了特聘教授五年内“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本领域主流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以上”。我心里想,回国前能过有这么高的业绩表现,回国后,一年如果能够招到1个博士生和2个硕士生,这么大的团队,如果还不如我自己一个人自己的成绩,是不是太差了一点。然而,我有朋友特意私信我,我写的这个指标可能偏高了,不是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特别是后来我发现上海财经大学茆长暄教授的事情后,心里确实有了很多担心。当时我还写了《茆长暄教授不被续聘只因“一根筋”?》,评价他在回国后业绩大幅下滑。茆教授的专业统计学,该领域公认最好的期刊包括 Journal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 Journal of the Royal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 、 Annals of Statistics 和 Biometrica 。茆教授在回国工作之前,在Journal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和Annals of Statistics 发表过多篇论文,说明他的学术水平应该是非常不错的。遗憾的是,他回国工作的几年里面,没有在上述期刊发表论文。当然,他在Biometrics 发表论文,这个期刊也是他们领域公认的好期刊。后来,“南方周末”记者写信采访这个现象,他给我提了一个问题“据您的了解,海归人员在国内大学任“常任轨”的教授,是都存在学术能力下降的现象吗?这是普遍现象吗?”我当时的回答如下:关于海归人员学术能力下降的现象,确实可能存在。主要原因是回国之后,除了学术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事情,比如会议很多,报销复杂等等。都会花掉很多时间。同时,一个刚回国的老师,要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在科研设备、科研经费、学生招聘、博士后招聘等方面,一开始都会花掉很多时间。因此,如果他们在第一年、第二年要保持海外的成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个挑战,新单位的同龄人可能比你强。记得我在东北大学工作的时候,一说某某教授是海归回国的,心里就想着这人水平会非常高,至少比这些没有出国的人强很多。确实,那个年代的老师,相对而言,国际视野方面差很多,大家评教授的时候,都是看在国内某几个中文期刊发表多少篇论文。当年有不少懂得投机的人员,凭借“AdvancedMaterials Research”、“Materials Science Forum”的会议论文就很快地评上了教授。相反,那些从国外大学留学回国的海归们,一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就超过这些教授所有论文的影响因子总和。试想一下,这怎么可能是同一个数量级的选手进行PK。然而,国内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自己培养的学生也已经是高手林立了。最近几年,我查看我们东北大学的几个新毕业的博士生,他们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超过现在卧龙岗大学同期毕业的博士生论文水平和数量。另外,由于新留校教师的标准越来越高,整体水平已经上来了。这个时候回国的人员,他们的水平完全可能低于这些单位的同龄人水平。然而,就是因为现在还有“海归”这个说法,待遇上可能超过他们。也因此,要面临的挑战是毋容置疑的。
第三个挑战,大学运作评价体制的不一样。在卧龙岗大学工作五年半时间里,我曾对他们这里的体制进行深入的反思,确实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首先,科研设备全部公共化。在卧龙岗大学做科研,自己没有一个设备没有关系的,只要有一定的科研经费就完全可以运行下去。因为,如果你想做某一个实验,只要你发现卧龙岗大学或者新南威尔士大学或者悉尼大学他们有相应的设备,你就可以联系他们去做相应的实验。而不想国内某些大学的某些实验室,都有自己实验室专用的设备,如果外单位人员想用,对不起,该设备不开放。第二,行政领导人员基本上都是给人帮助的人员,一般情况下,都是按规程办事。记得我在东北大学工作期间,在读博士的时候(当时职称是“助教”),我导师希望帮破格我申请副教授或者讲师。负责人事的副主任告诉我,“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的,但是某某方法或许是可以的”。当时太简单,没有理解含义,最终没能评上。第三,这里没有年度考核的压力。其实每一个人每一年的学术成果是无法预测的,这个完全取决于投稿的期刊和外审的速度。然而,由于没有年度考核压力,我自己经常选择一些审稿周期非常长的期刊,比如Metall.Mater. Trans. A,这个期刊审稿周期基本上都是半年以上。如果运气不佳,被拒稿,这一篇论文重新投稿给其它期刊,一来二去,正式发表就是一年半以后的事情了。也因此,有时候我一年出现6-7篇论文,有时候一年只出来2-3篇论文。其实每年写的论文数量差不多,只是出来的时间差别很大而已。第四,这里人与人交往非常单纯。在卧龙岗大学,只要你是学术系列的老师,你就享有相同的权利,也因此,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记得前天博文《最后一“狂”,希望院长有后悔的一天 》,我在吃饭的时候,开玩笑说,我现在回国工作了,希望他有一天因为错失我而后悔。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不是太不把院长当院长了。其实不然,我们平常就是这样相处的,没大没小,其乐融融。由于在海外习惯了这里的运作形式,回去之后要完全转变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
回国工作,自然不能完全只想美事,挑战与机遇并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