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里说到教育的对象的时候会引用孔夫子的论述,“有教无类”,大致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想学习都应该给予机会。这大概是很多教师的教育理想。
一直以来我也认同这一点。不过我的感觉是,一个老师应该对什么学生都给予教育,而不应该挑学生。但是我逐渐发现,这样是有问题的,有的老师和有的学生思维
方式不同、性格不合,难以相处,同样的学生到性格相合的老师手下可能会如鱼得水。既然是这样,一个老师有什么必要非得秉承“有教无类”而式老师、学生双方
都难受呢?也就是说,具体到一个老师,是必须要对学生有所选择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老师自己的利益,另外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负责。
那么“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怎么办?要抛弃么?不是的,我发现一直以来我对“有教无类”的理解都有偏差,这个教育理想其实是对整个教师群体而言的。对于整
个教师群体中众多的老师,一个学生总能找到合适的老师。而对于一个具体的老师,可能很难有人能做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教,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一定是像孔老夫
子那样的圣人。对于一般的教师,面对“有教无类”的理想应该做到什么呢?首先,选择适合自己教的学生,这对老师自己和对学生都是负责人的态度。其次,碰到
不适合自己教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老师。这大概是一个教师实践“有教无类”比较正确的态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57783.html
上一篇:
旅行杂记(二)游故宫下一篇:
思考题(十一)为什么日晷背面也有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