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了檀成龙老师对他的观点的总结文章(
http://prep.istic.ac.cn/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35d2fc710135dd5c7e520015)。檀成龙老师想说明的是,像西部干旱盆地调水可以提高当地降水量,改善当地气候,对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于这一点,一个主要论点就是,在周围都是高山的盆地中,水是局域循环的。在盆地中蒸发的水会在周围的高山形成降水,降水形成径流,回到盆地中。
从直觉上来讲,上述论点是符合逻辑的,檀老师的文章中谈的也是可能性,所以我赞同檀老师的叙述。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论点其实是“猜想”,或者说理论分析。但是调水是一个实际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是不够的。仅限于“水是局域循环的”这个论点,在进一步的实验分析上我从一个外行的
角度,觉得或许有几件事可以做。
首先,可以找一个实际的盆地,实际地追踪一下盆地中的水的去向,判断水是不是局部循环的。这样的盆地我在前面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37075)中提到过,就是新疆的巴里坤县。但是对于如何追踪水的去向,我没有概念。对于海洋中的洋流,曾经有过“塑料鸭子实验”(其实是一次事故
http://v.pptv.com/show/LVBFwyuRAT8bmQE.html),但是怎么追踪水汽呢?除非巴里坤县的水的成分和别的地方有显著不同(比如,某种同位素水的含量较高),否则很难直接进行如洋流中的“塑料鸭子实验”那样的实验。
第二,可以监测巴里坤县盆地中的实际蒸发量及周围高山上的实际降水量,比较二者的时间序列是否有相关性(或者有时间延迟的相关性)。
第三,可以对巴里坤县的水循环进行数值模拟,看水是不是确实是局域循环的。
上述几件事可能后两件是比较可行的,相比之下,对于手头没有设备、人力、财力的人来说,可能只有数值模拟是可行的。不过我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来看,对任何一件事都没什么概念,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可以开始研究。
2012年3月7日早晨补记:
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只4000米高的水桶,水桶里的水能保持多长时间不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44783.html
上一篇:
关于科研中的主观能动性(三)天文中的图像识别下一篇:
思考题(四)为什么春分和秋分前后昼夜长短变化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