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路史后记》中说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行为不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帝前问全丹朱之术,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丹朱由尧处学了围棋,据说果真有了长进。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能,纯洁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则以为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可谓穿凿附会了。
围棋发源于中国,始于尧舜,盛于唐,而现在,流行于中日韩。基本三国鼎立。
我读大学时期,围棋在中国盛行,缘于中日围棋擂台赛将一小小的围棋提升为政治影响,聂卫平,成了一个时代的英雄——抗日英雄!新闻联播里专门播放围棋消息!
我最早开始接触围棋,是在高三。乱下,没有章法,竟然在班里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待上了大学,才知围棋之玄妙,一度刻苦钻研,与同学下棋,不舍昼夜!结果昏天黑地,同学们一个个被抓住——不及格,还好,竟让我逃了过来,我打趣说:古今不及格者今何在?唯有奕者留其名!
大学毕业,也曾一度痴迷,收集了历年的围棋书籍,直到现在,我书柜里两层围棋书,两层美术书,两层专业书,两层杂书,虽不奕久矣,棋人棋事仍恍若眼前!
中国棋手之中,值得一书的当属聂卫平。
聂的棋——大气!
聂卫平,1952年8月17日出生,河北深县人。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棋院技术顾问。1982年被授予九段,1988年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围棋“棋圣”称号。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 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11连胜,是其个人颠峰时期,也为围棋在中国大陆的普及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我的围棋之路》、《聂卫平自战百局》等书,我手头就有聂的亲笔签名著作。
聂早期上山下乡到了北大荒,在荒蛮的北大荒,也不忘研习围棋,正是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造就了聂卫平顽强的心理素质,一望无际的北大荒,让聂的棋气势恢宏,连续三届擂台赛的胜利,将聂推向了中国棋坛的顶峰,聂具有独特的大局观,宇内独步一时!擂台赛的胜利也推动了这项运动的普及,中国围棋自此兴盛!
日本棋手中,当推赵治勋!
赵的棋——顽强!
赵其实不能算日本人,至少不是纯粹的日本人,旅日韩人。
赵治勋,1956年出生于韩国釜山。1962年8月,赵治勋六岁时在叔父赵南哲带领下赴日本,入木谷实九段门下学弈。1968年11岁时入段,同年升二段,1981年晋升为九段。是日本棋院中晋升九段时年龄最小的棋手。赵治勋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围棋强国日本获得71次冠军,成为获日本棋战头衔次数最多的棋手,同时还创造了多项纪录。
赵治勋的棋风重视实地,擅长与对手在中盘进行搏杀。对胜负非常执著,斗志顽强,为了追求最完美的下法而陷入长考。看赵治勋下棋最容易想到的形容词就是“惊心动魄”。他的每一步棋都要发挥出最高的效率来,即使局面已经大优也决不妥协,以至常让人感觉“过分”。赵治勋被誉为“胜负师”,但他从不会为了一盘棋的胜负放弃自己的信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赵治勋在7番棋比赛中,数次三连败后四连胜,奇迹翻盘,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只有赵治勋!顽强!他也因此被誉为斗魂!
韩国棋手中,不得不提的是李昌镐!
李昌镐的棋——精准!
李昌镐,韩国围棋九段,是世界围棋历史上难得的奇才,曾创造多项围棋历史记录,开创了“李昌镐时代”(1996~2006)。从1992年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起,李昌镐共夺得20个个人赛冠军、13次团体赛冠军(作为主将夺得8次)。李昌镐已实现世界围棋大赛“大满贯”,所获的冠军包括目前举办的LG杯、三星杯、应氏杯、富士通杯、丰田杯、春兰杯、亚洲电视快棋赛和中环杯等,以及团体赛真露杯、农心杯和已经停办的东洋证券杯。
在围棋界,他有“外星棋手”、“少年姜太公”、“石佛”、“神算子”和“鳄鱼”等称号。他外貌柔弱,常面无表情,喜怒不形于色。其棋风厚实均衡,基本功扎实,计算精确,各种战法样样精通,他下出的棋很少出错,常令对手感到无隙可乘,其官子功夫号称“天下第一”,且其心理素质极佳,常能在激烈的比赛中自始至终保持极其冷静的心理,从而使其对手在后半盘常有压力感,丧失斗志。对李昌镐的棋,对手很难找到非常有力的攻击手段。
在李昌镐十三岁出道,我看了他的棋,感觉他日必成大器,事实也确如此!李昌镐的名言就是:人都会犯错误,你只要肯等,抓住一个疑问手穷追猛打,必将对手置于死地!李常常赢对手半目——围棋中胜负的最小差距!但有谁赢过李半目?
李的棋,精准、稳健!
大气,顽强,精准!棋道如斯,人亦如斯!棋如人生,人生如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