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baol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baolian

博文

神灵的“偏爱”与弹孔之谜:幸存者偏差下的沉默真相 精选

已有 6713 次阅读 2025-2-10 08:4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个老朋友提到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XX,那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非常旺盛。据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那些渴望求子的夫妇,都说这里的神灵特别灵验。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寺庙对远道而来的游客似乎特别灵验,但对本地人来说,效果似乎并不那么显著。这真是让人费解,难道神灵也有偏爱外地人的倾向,对本地人反而不太眷顾吗?这似乎有些不公平,难道是所谓的“欺生”行为,或者是对熟人的“杀熟”策略?佛门是普渡众生,不该这样!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二战时期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的轰炸机在执行完轰炸任务后返回基地时,机身常常布满了弹孔。工程师们接到了任务,需要检查这些飞机的受损情况,以便对它们进行加固。直观上看来,机翼和机尾的弹孔数量最多,似乎应该优先加固这些部位。但是,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Abraham Wald)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因为从概率角度,每个部位中弹的概率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也就是说可能以偏概全了!他认为,真正需要加固的应该是那些没有弹孔的部位。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能够飞回来的飞机,说明它们被击中的部位并不是致命的。而那些没有弹孔的部位,比如发动机和驾驶舱,一旦被击中,飞机很可能就无法安全返航了。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那些幸存下来的飞机,而那些在战斗中坠毁的飞机,它们的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这就是著名的“幸存者偏差”,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弹孔思维”。它提醒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信息,而应该思考那些被忽略的、沉默的数据。那些“幸存”下来的案例,往往会掩盖问题的真相。

回到之前提到的圣地求子的问题,回过头来也是一样,菩萨是不会查户口的,如果灵验,都应该灵验!而不会分区域!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可能性:那些不远万里,带着极大愿望来求子的人,一定是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心中默念着自己的愿望。一旦他们的愿望得到神灵的眷顾,他们定会不辞辛劳地回来还愿,甚至重塑金身、永远行善。真的回来有了孩子,也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贫穷百姓,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歌颂神灵的恩德。相反,那些未能如愿以偿的人,可能还在自我反省,认为是自己做的善事还不够多,绝不会回来找菩萨理论,也不会到处宣扬这里不灵验——毕竟,这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他们会选择保持沉默。而本地人则不同,无论结果如何,很多人都会知道。灵验的,不灵验的,大家都知道。

这种“弹孔思维”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宣扬“读书无用论”,因为有些人即使没有上过大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们却忽略了那些因为缺乏教育而失败的、沉默的大多数。在创业的热潮中,媒体大肆报道那些成功的创业者,让我们误以为创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那些失败的、默默退出的创业者。

我有一个多年的好友,他的父亲在方圆百里内被誉为神医,名声几乎比肩古代名医华佗、扁鹊相媲美。有一次,我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问他:既然令尊有如此救死扶伤的悲天悯人之心和起死回生的妙术,想必医院对你们家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地方,医保也是用不到的吧?他听后只是笑了笑,说他从来都不相信自己的父亲。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其实从未学过医,只是一个普通的赤脚医生。他回忆说,小时候一旦发烧,父亲就会背着自己飞奔到医院,因为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医术。我感到非常奇怪,便问他:那神医的名声是如何得来的呢?他笑着解释说:我父亲虽然不懂医术,但他非常聪明。以前医疗条件不发达,乡医院、县医院的水平有限,很多人不愿意去市里的大医院,感觉实在不行了就回家等死了。家属不甘心,找到他,他会详细询问病人吃了什么药、做了哪些检查,以及结果如何。如果病人还没开始吃哪些药,他就会开哪些药;有些病现在我们知道是自限性的,不治疗也能自己好,有些则是碰巧治好了。一旦病人康复,全家都会感激涕零,四乡八村的人都会知道。所以,名声就是这样传开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2260-1472325.html

上一篇:契约精神:从田忌赛马想到
下一篇:时光的印记:十年博客心语
收藏 IP: 122.238.152.*| 热度|

19 许培扬 周忠浩 毛善成 信忠保 王从彦 宁利中 王庆浩 钟茂初 冯大诚 王安良 崔锦华 徐大专 武夷山 陆仲绩 汪运山 刘跃 郑永军 王玺智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IP: 60.233.17.*   回复 | 赞 +1 [6]郑永军   2025-2-12 11:21
    
回复  谢谢郑老师
2025-2-12 14:3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hidden
IP: 116.6.91.*   | [5]用户名   2025-2-10 15:02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回复  谢谢聂老师,本文主要诠释了“幸存者偏差”的逻辑内核,且通过多维度案例揭示了这一认知陷阱的普遍性。神灵的“地域偏好”、神医的“起死回生”、弹孔的“加固方案”,本质上都是人类在信息不完整时,依赖片面数据做出的误判。新意以后再挖掘了
2025-2-11 06:2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换个名字可能避免一些误解 :神灵的“偏爱”与弹孔之谜:幸存者偏差下的沉默真相
2025-2-11 06:56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1.163.120.*   回复 | 赞 +1 [4]钟茂初   2025-2-10 14:19
这个例子中的医生,应该算得上是好医生。因为大医院的好医生,也大体如此。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在我们自己熟悉的学术领域里,我们能够真正有效解决的问题也是极为有限的,同理,医生能够看好的病必然也极其有限。
回复  谢谢钟老师,文中神医的“成功案例”因被广泛传播而塑造名声,而“失败案例”因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被归因为“命数已尽”或“治疗太晚”,从而被排除在统计之外。主要解释下信息不全面导致逻辑陷阱的形成
2025-2-11 06:2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66.188.*   回复 | 赞 +1 [3]毛善成   2025-2-10 10:12
亚伯拉罕·沃尔德(Abraham Wald)是科学家的眼光而非单纯的工程师!
回复  谢谢毛老师,通过弹孔分布与圣地求子案例的共同点——“沉默的数据”(未返航的飞机、未还愿的求子者)对结论的干扰,通过逆向思维(关注缺失信息)修正直觉偏差。亚伯拉罕·沃尔德逆向思维很有启发意义
2025-2-11 06:2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0.244.60.*   回复 | 赞 1 +1 [2]胡大伟   2025-2-10 10:09
世界太丰富多样了,我们每个人穷尽一生,接触的都是整个样本空间中非常小的子集。
所以幸存者偏差这个思维bug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回复     以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对于自然世界归纳出来的“规律”,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
2025-2-10 14:1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谢谢胡老师,沃尔德的理论不仅是统计学突破,更是“反直觉思维”的典范。它提醒我们:“可见的证据”可能恰恰是误导性的,而真相往往隐藏在未被观察到的角落。
2025-2-11 06:18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9.84.225.*   回复 | 赞 +1 [1]周忠浩   2025-2-10 09:06
  
回复  谢谢周老师
2025-2-11 06:2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6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5 0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