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这个春天不太平,“新冠”病毒肆虐,引发全球瘟疫,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秩序,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开发摆在全世界面前。新药或是疫苗到底有无作用,如何评价?科学评价药物药效的试验方法制定最为关键,双盲实验在此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
“盲”在试验中是一种基本的思路,用以在试验中排除参与者的有意识的或者下意识的个人偏爱。比如,在非盲试验中检验受试者对不同品牌食品的偏爱,受试者往往选择他们偏爱的食品,但是在盲试验中,即品牌不能被辨认的情况下,受试者可以真正排除个人品牌偏好而进行试验。
单盲试验指的是这种试验:在试验中可能引起个人偏好或者使试验结果发生偏差的信息不向试验的参与者(participant)提供,而试验的试验者(experimenter)却完全掌握关于试验的所有信息。单盲试验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风险,因为试验者对结果的预期可能会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地影响参与者而造成偏差。
双盲试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试验方法,通常适用于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human 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试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s)。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试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在双盲试验中,试验者和参与者都不知道哪些参与者属于对照组(control group)、哪些属于试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只有在所有数据被记录完毕之后(在有些情况下是分析完毕之后),试验者才能知道那些参与者是哪些组的。
三盲法是双盲法的扩展,即受试对象、研究人员和资料分析人员均不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可以减少资料分析上的偏差,但在分析时减弱了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全局了解,对研究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在执行时也较严密,难度较大。
“盲”实验方法不仅在医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在各行各业都不可或缺。
有位外加剂方面的专家,在外加剂厂任总工。有次参与某工程的外加剂入围竞标,审查资质、业绩、注册资本金、生产规模、厂房设备、人员等通过后,送样品到指定检测单位进行检测,结果送样指标不合格,他感觉蹊跷,因为与以前自己做的检测差异很大,仔细研究入围厂家,发现基本都是与这个检测机构有关联的单位,其余厂家概不合格。他拿了这个机构本身企业的“合格”产品,换了包装,全程做了记录,留下证据,没写厂家名再次送检。检测结果可想而知,不合格!他拿了报告和证据,给到有关部门,揭穿了把戏!
这种事不是孤例。南方某地,也是一个混凝土结构工程出了质量问题,施工方怀疑水泥出了问题,将样品送往当地一家检测机构检测,测量结果三氧化硫严重超标,这能解释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因为当地检测机构资质低,重新送样到某权威检测机构,结果水泥各项指标均合格,施工方怀疑这里面有问题,重新送样,不写明厂家品牌,结果与地方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还是不合格。问题很明显了,检测环节出了人为干扰问题,后来了解到这家机构与水泥厂关系密切。
以上的两个例子,要说明的是真值很重要,要得到真实信息,必须去除干扰因素,不管是主管因素的干扰还是客观因素的干扰,否则得到的数据也不具备参考价值。
一些建设工程,利益的诱惑往往是工程质量的祸根。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借鉴双盲实验的方法进行材料选取。比如,各个厂家的材料随机分成A、B、C、D、E、F组......,交由评审专家组,专家组掌握着对应的厂家与编号,建设管理单位和检测单位一概不知,等拿到检测结果,一并公示,心明眼亮,最大限度的避免人为操作的可能。再进一步,检测单位也不止一家,也处于保密状态,A、B、C、D、E、F组各个样品送到哪一家也是随机的,这样的数据真实性就更强。
上边的例子是要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客观因素的干扰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山东某家搅拌站给我电话,说出现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而且可怕的现象:混凝土7d的强度比以前低很多,60%多一点,以前都在85%以上。我们都知道,混凝土的强度都已28d强度为设计依据,但因为一个月的时间,混凝土试块强度检测肯定滞后的,为了尽早了解可能的的强度,往往以3d或7d强度来推测,当然7d更具参考价值,如果达到了预期值,那么基本推定28d可以满足要求。但现在7d不够,搅拌站很害怕,一旦28d强度值差很多,将损失惨重。因为在此之前,我处理过混凝土强度差的问题,也就按以前的经验,直接问了几个问题:第一,原材料有无大的变化;第二,搅拌工艺有无变化;第三,试模有无变形。我刻意让他们重点测试一下使用的试模,结果都没有问题,材料和搅拌工艺基本都无变化,在此情况下,我一时也有点陷入盲区,但很快借助逻辑分析手段找到原因。
任何产品的生产或制作都可以用逻辑图(图1)表示。对混凝土而言,输入就是各种原材料,中间处理过程就是搅拌时间、下料顺序,输出就是混凝土拌合物,自然,生产过程受到环境的影响。自然,如果输入是稳定的,中间处理过程是稳定的,环境是稳定的,输出肯定是稳定的。反过来,如果输出发生了变化,前面至少有一项发生了变化。顺此思路,我问何时在哪制作的试块?结果发现在制作试块那几天正好来了寒流,当时的温度5℃-15℃,是在实验室成型的试块。症结找到了,由于实验室没有空调,做出试块放了两天,拆模后放标养室,成熟度不够,7d强度肯定不足。
图1 产品制作逻辑图
按标准规定,混凝土试块成型室温度 20±5℃ ,湿度≥50%;混凝土标养室的环境要求温度是20℃±2℃,湿度95%以上。我建议他们成型后直接放标养室,一天后拆模,结果7d强度都回归以前状态。
也就是说要想得到真实的数值,除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客观环境的干扰因素也必须排除,否则得到的数据就是假的,也会干扰判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