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buc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buct

博文

开启新学期,三个建议送给各位研究生同学 精选

已有 11714 次阅读 2022-2-18 16:5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开启新学期,三个建议送给各位研究生同学


新学期伊始,我想给课题组的各位同学提三个建议。

建议一:漂亮地撰写科研周记

去年9月,《中国研究生》发表了渝航同学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是“大王”》。他在文中说:“撰写周总结(科研周记)一直是课题组的传统,但可以毫不避讳地说,最初我觉得这是一项可以被我吐槽千次万次的规定。那时每到周日,我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整理数据、作图、拼接、成文……但突击完成的总结难免会出现逻辑性不强和语言表达不清的问题……”的确,用这种方式完成的周记,要么是颠三倒四语言的堆砌,要么是没有精准语言描述的图表。缺乏有效信息的周记,怎么对得起我周日下午苦苦的等待?怎么能勾起我为你“激扬文字”的欲望?

那么,一篇合格的科研周记应该是怎样完成的呢?渝航同学是这么说的:“……我开始尝试利用琐碎的时间进行周总结(科研周记)的整理,这时我才发现,原来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碎片时间,真的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尤其是实验刚刚完成时,对实验细节、步骤记忆最为清晰,这时如果动笔整理,表达上自然会更加完整、流畅。如果抓住每一块时间的碎片,每天都完成一点,那么等到周日,就只需补充下一阶段的计划,即可快速完成总结了。所以说,科研周记带来的正面效应其实不只是方便导师指导工作,还可以让学生在相关工作结束后,迅速将周记整合成一篇优秀的论文。而且,撰写周记的过程,也会培养我们写作时的逻辑表达能力。”

不得不说,我对渝航同学的总结深表赞同。其实,我“逼迫”学生完成科研周记的初衷就是让他们“分析完成事,思量后来事”。也就是说,我希望科研周记是成塔的沙,也希望它们是照亮前路的光——只要将实验过程、数据获取过程、分析讨论过程汇集起来,就能形成一篇论文的雏形;同时还可以根据已取得的实验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建议二:闪亮地登上组会舞台

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该不该开组会的博文,阅读量和留言区的讨论量双高。在讨论中,有人骂组会,但也有不少人夸组会。他们说,工作后才发现,组会对自己产生的正向影响潜移默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思维层次,而且让自己养成了总结、规划的好习惯,让工作更有条理,有效地推动了工作进展。

客观地说,组会制度和世上的任何事情一样,都是有利有弊的,但从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开组会的正面效果还是大于负面效果的。

久经组会训练和考验的学生,无论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还是博士生入学资格面试、公务员面试及其他工作面试,基本上都能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在组会上,我一向强调“讲者讲清楚,听者长知识”的原则,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想法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可以给大家提供全新的思路、打开眼界,让主讲者的idea获得用武之地;二来可以利用大家的集思广益使其工作更加完善,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建议三:积极地宣传自身成果

“MOFs帮助环境”公众号三年来的运行,已经使我组内的同学养成了论文接收后立即撰写推文的好习惯。每次撰写前,学生都要琢磨该向读者推送哪些亮点,这一过程可谓一箭四雕:一是在proof前再次整体深度检查论文,有利于减少论文的瑕疵;二是将英文论文总结归纳成中文推文,可以从中英文两方面锻炼自身的科技写作能力;三是推广自身阶段性研究成果,建立学术自信;四是通过阅读次数、评论中的各种信息等给自己增加一些压力,从而产生更多动力,推进下一步的工作。

最近,课题组在推文制作上进行了新的尝试:除了准备文字外,还要围绕论文工作制作一个PPT和一个短视频,进行有文字、有画面、有声音的全方位推送。这样做,实际上在锻炼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方面提升了层次、拓宽了思路。

和撰写推文一样,在学术会议的研究生专场上做口头报告,也可以起到宣传自身成果的效果,并收获一些指点和鼓励。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工作中丰富研究内容、积极设计实验方案、重复实验结果、凿实实验数据、论证自己的想法、推敲论文文字,尽可能减少成果中的漏洞和瑕疵。

组内的很多同学都曾经历过一边吐槽我有那么多“烦人的规定和要求”,一边配合我完成各种“折腾”的时期。同样,也有很多同学切身感受过“烦人的规定和要求”对自己潜移默化的改变。

我想说的是,当你们受益并感到快乐时,我也是快乐的!你们的成长与收获,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9566-1325899.html

上一篇:论文退改众生相
下一篇:做开心学习者——王崇臣在北京建筑大学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
收藏 IP: 42.198.108.*| 热度|

17 张俊鹏 郑永军 邱星辉 黄永义 王飞 吴斌 李可 付雷 梁洪泽 郭战胜 李渝航 孟利军 贾玉玺 汪运山 姚伟 刘继为 彭真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