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中年教师要回归实验有多难
近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理论课已经结束,给学生大批量修改地小论文已经接收发表地差不多了,毕业答辩季业已接近尾声……。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始琢磨等疫情过去、实验室正常运行的时候,要回到实验室完成几个完整的实验,以满足自己对实验的偏好。但是,作为中年教师的我,真能像年轻时那样全身心投入实验吗?经考虑,要回归实验室享受实验过程,我需要至少事先解决下列事情。
一、 不忘初心、坚守本分、站住三尺讲台
高校教师的初心和本分就是教书育人,其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是为了更好的贯彻教书育人。高校教师只有不忘初心、守住本分,提高教学和育人质量,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不但要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上好第一课堂的理论课,还要带领本科生开展科教融合的第二课堂教学,做到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师要注意教科书和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使授课内容与时俱进,而不仅是教科书内容的复读机;要注意传授的方式和技能,关注教学研究;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更要注意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贯彻教书育人。
要守住这个初心和本分,就要付出很多的时间来备课、课程建设和上课。以2019/2020学年为例,我给本科生主讲《无机化学》(32学时)、《环境化学》(40学时)、《普通化学》(24学时)、《基础化学》(16学时)、《北京水文化》(3学时);为硕士生主讲《环境样品分析》(24学时)和《建筑遗产化学侵蚀控制专题》(16学时);为博士生主讲《高级水处理化学》(32学时)。且不说难以计算的投入到备课和课程建设的时间和精力,单是站在讲台的时间就能让我这个中年人疲惫不堪,上完课要休息调整好长一段时间。
二、 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011年6月,有幸被聘为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的硕士生导师,至今即将10年整,已经毕业的硕士生有14位(含两位校内联合培养的学生),目前在组硕士研究生19位(含3位联合培养的学生)。2019年1年被聘为市政工程博士生导师,目前招收博士生1位。为培养好组内的研究生,我和课题组其他老师一起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招数。(1)每周组会。课题组的老师和研究生大概3-4周轮一次,系统介绍实验结果及分析、分享近期阅读的典型文献。学生的竞赛前演练、学生组内开题、中期、毕业答辩均利用组会时间予以演练。(2)邀请学术报告或带学生外出开会。秉承眼界决定境界的理念,课题组积极邀请校内外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近距离接受指导,开阔眼界。同时,课题组还要求研究生在听完学术报告或参加完学术会议后撰写参会心得,这样就利用平时时间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参加一定数量学术报告并撰写心得的环节,还能加深学生对学术报告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研究生撰写周记。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课题组要求研究生必须撰写周记以总结当周的实验进展(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阶段性结论+下周计划),并于周日18点前发到我的邮箱。我会利用周日整晚一一阅读研究生的周记,并根据学生周记情况随时和学生联系以讨论他们在周记中提出的问题。(4)多轮次修改学生论文。从指导研究生以来,学生的每篇论文我都亲自修改,每篇论文修改多轮次(5-10次不足为怪)。目的就是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推着”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后来为了防止部分学生“一键接受修改”,我将word修改稿转成pdf格式或者直接利用pdf编辑功能修改文稿,以“逼迫”学生逐字将我修改的部分敲到word文档中。对当事的部分学生来说,我采取的上述措施与方法是“两败俱伤”的,因为我和学生都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些事情。但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这种“折腾”是物有所值的,也是我坚决坚持地。
三、 笔耕不辍撰写申请书以获得充足经费运行实验室
招收硕士研究生后,更感有一间自己的实验室是多么美好且迫切的事情。2014年,我的新年愿望就是“马上有实验室”。由于我和课题组王鹏老师在本科生创新教育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绩,学院领导以“本科生创新实验室”的名头在大兴新校区给我们提供了一间实验室。有了实验室,再加上我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属于要耗费大量耗材的,因此要运行好实验室,就需要不断的申请各种基金。熟悉我的老师跟我开玩笑,怎么连一万元的项目都申请呀。我的回答是:“苍蝇也是肉”。只要有经费支持,我就申请!因此,我一年内不是在写项目申请书就是准备写项目申请书(我想多数老师都在这个节奏上)。项目申请成功是件好事情,但执行过程“痛并快乐着”。除了开展项目内容外,还要进行开题、财务预算、中期、结题、财务审核等必要环节。当然,这种“痛”是幸福的,能避免课题组的学生们因为缺少经费购买试剂、缺少经费支持测试而眼巴巴“等米下锅”。
四、 评审论文、评审项目、积极参与学术圈公共事务
我们都有一系列美好的愿望:每一篇投稿、每一个项目都能得到快速、积极的反馈;每次邀请专家做学术报告都能成行;学生的毕业答辩都能邀请到心仪的专家……要实现上述愿望,作为“圈内人”,我们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这些学术圈的公共事务中。2019年,我总共review学术论文152篇、评阅硕博论文12篇、评审国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52项、评阅学生竞赛项目51项、参加学术会议12次(做会议邀请报告12次)、受邀到兄弟高校做学术交流8次。同时还主办了“京南三校新材料学术沙龙”,作为共同主席主办了第二届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环境化学家论坛。同时还和合作伙伴组织了《环境化学》 “环境新材料”专刊的组稿,并于2020年3月正式出版。据我观察,我承担的这些所谓的学术圈公共事务,远不及身边那些具有强烈奉献精神的老师们。所以,还要继续努力,向这些老师们看齐。
除了上述4条,我们还会拷问自己:有多少包括考核聘任在内的表格要填写?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有多少生活中的琐事和压力要承担,有多少时间陪家人聊聊天、度度假?作为透支身体的中年人,有多少时间用在强身健体以健康工作?……
说了这么多,好像有充足的理由让我合情合理地不回归实验室了?!不是的,回归实验室开展实验,是我的夙愿!能和自己喜欢的瓶瓶罐罐打交道,能亲自去探索自己所好奇的,能亲自去做自己做喜爱的、能和学生们继续交流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得,幸福至极的事情!
等疫情过去,等校园开放,我回归实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