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到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junchao 物理化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生命科学方面工作

博文

香港国际艺术展观感

已有 4413 次阅读 2010-5-28 21:17 |个人分类:社会文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国际, 香港, 画家, 艺术, 绘画

香港国际艺术展观感
 
刚去逛了5个多小时回来,大致就是当代艺术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吧。当商业大潮波及全球的时候,艺术大师就没有了生存的领地。但还是有一些亮点。
 
一个德国女画家的简简单单的小风景画的美丽和宁静有极强大的心理暗示能力,传递着作者心灵的力量。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现在正是创作最成熟的时候。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说,现在已西化了一个世纪,是中西艺术语言完全、彻底的融合了。很惊奇这位德国艺术家也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可能与她在日本生活过有关,但她心灵的宁静、平和远远超出日本的艺术家,作品中显然有中国古诗和中国传统画的意境。我想现在西方也有大量的中国艺术品和中国文学翻译作品,虽然她从不曾来过中国。另外,德国战后的几十年,是令静和反思的时期,与人的生活理念也会不无关系。她的画是儿童学习艺术的最好入门摹本,不仅可以学好技术,更可以塑造心境、性情和灵气。她的很被人喜爱的小幅作品才只有二十万港币不到,价格严重被低估。我很想买一本她的画册,但展台只有两本,是非卖品。来自韩国的画廊经理是一位很喜爱这个德国画家的很柔和的女士,让我留下了邮箱,说帮我想办法。还把这位画家其它没有摆出来的画拿出来给我看。还拿出一本照片簿,给我看没有印在画册上的其它作品。我真是很感谢!
 
于凡的雕塑作品是只有从小在上海长大才能做出来的。但因为类型与向京的相近,在价格上肯定要与向京拉开数倍的距离。现在的艺术家竟一件作品同时做若干套,一次性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如果市场价格整体性走高,可能还有升值的空间。如果真的喜欢,那多少钱都值得。开始有人说向京是上海艺术家,我怎么也不认同,后来查了向京是在北京长大几近成名才去了上海,否则她的作品根本不能解释,对比一下向京和于凡的就是最好的说明。上海长大的画家没有可能做出向京的作品。还有几个以前的女画家,也打着上海文化的烙印。如果生活在别的地方,不会有这样的作品。
 
中国男性艺术家的主力阵营是在文革中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长大的那批人,张晓刚等是代表,和北岛的气质类似,大致从星星画派开始在社会中呈现出来。真正的创造力早已耗尽,鲜见有力量的新作品到市场上。而稍后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大致只有女性艺术家能耐得住寂寞,一些作品是历史性原创的,向京是代表人物之一。向京的雕塑展我看过两次,有一次还给她本人拍了照片,这次没有见到向京的作品。
 
虽然香港是东道主,但这儿唯一有香港烙印的“艺术品”,是出生在德国在美国学摄影然后在香港拍的摄影画册。其实就是直接对着拍,很简单的技术,为什么香港摄影家想不到?太习以为常了,反而旁观者清。几天前特意到铜锣湾一个画廊看了區凯琳的画,有香港文化原创的成分,我认为是香港文化密码的钥匙,因为实在是第一次看到真正香港出产的绘画。外地长大到香港后的作品和香港基本没有关系,至多是香港的表象,不会是灵魂。而那些没有原创性的作品,也不大会有当地文化的精神内涵在里面。
 
欧美也有不少画廊过来,但在商业或后商业时代想达到或超越以前大师的水平,没有可能性。除非像怀斯那样,因为残疾的原因,生活几乎与世隔绝。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德国长大在美国学摄影的摄影师,可以在香港找到灵感。
 
佳士德也设了拍卖展厅,免费的,还供给咖啡。不少是大作品,包括梵高和毕加索的代表作,没有见过原作的还是很值得一看,和看画册的感觉是很不同的。3千多万英镑的价格,把艺术家的价值定格很高。可梵高、高更都是穷困潦倒而死。毕加索还可以,活着的时候靠大量粗制滥造卖画就非常富有了。说粗制滥造有些夸张,但很多作品绝对是市场的产物。当然这些作品单独拿出来,也意义非凡。但放到一起,就像印刷品。可惜那时候,还不可能像现在,直接复制卖印刷品。而那一时期或之后还有很多画家,则非常纯粹。
 
见到张晓刚的代表作,使劲睁大眼睛看价格,也至少缺两个零。一看说明,是印刷品。其实从画面上看也能分辨得出来。因为这是第一次看到在国际大展中还兼卖印刷品,怎么也不会往这方面想,就以为是光线之类的客观环境因素。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就不会大惊小怪了。一幅印刷品还可以卖5万快钱的价格,真为中国艺术家高兴。我最早在一个什么龙爪树一个死难找的地方的非公开画廊看到张晓刚的原作,印象中的价格还没有现在印刷品标的高。圆明园画派的年轻人,在北大第一食堂(现改建为大讲堂)前的广场上有个展览,也期望几百块钱就把作品卖掉。而向京现在几百万一件的作品,以前十万块钱可以拉一卡车。艺术品市场活跃起来,艺术家才有可能生存,而艺术往往也就死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幅越南作品,大致象中国二三十年代西方艺术刚传入时的情况,一些小幅的画价格才十万不到,从开创性的历史价值来说,怎么也应该有几十倍的增值空间。但如果是投机,天知道什么时候越南画的市场可以火起来。这里可以看到的几位越南艺术家,后来都多到欧洲生活,没有人可以知道越南什么时候可以形成艺术品市场。所以价格低是有道理的。我在西贡看到过街头卖画的,或画廊卖的,主要是针对国际游客,有些水平真是不错,比这儿拍卖的要好,一幅画应该不会超过几百块钱。我当时看到一幅极喜欢,只要100美元,真的很想买。可惜是出差集体活动,看了多次还是决定放弃。
 
在家门口的国际艺术展,205元港币的门票,还可以带两个16岁以下的小孩,(赠票只能带一个),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去看看的。但展出的目的,肯定是冲着住在香港的富人或金融家们来的,和大部分人没有关系。而香港的富人和金融家们,香港只是他们的旅店,他们和香港也没有什么关系。
 
2010年5月28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551-329770.html

上一篇:我们离“人造生命”还有多远?
下一篇:介绍和推荐一套不错的科普读物:《21世纪探索科学大百科》
收藏 IP: .*| 热度|

1 张婷婷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