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就要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了,电视新闻、网络媒体、QQ、微信群里、同事之间、亲属之间都少不得关于高考的话题。和往年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被说了至少30年的话还在被提及。不过,近些年我再读出这句话时的感受已经有所不同。在我看来,当下的高考,其实早已经不是刚恢复高考那几年的场景,尽管“千军万马”的场面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壮观,但是在连续扩招了十几年后,招生名额已经增加了一个多数量级的今天,特别是社会和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当年的所谓“独木桥”,事实上早就变成了“立交桥”。
当年(专指十几二十几年前)所说的“独木桥”,大抵是说高中生们毕业考大学的时候,人生面临一个新的选择和转变的机遇,其成败的结果有巨大的差异。倘若在录取率不太高(1989年我参加高考时,全国240万报名考生,录取名额不到60万,录取率约25%)的情况下有幸考上了大学,则意味着以后可以有一份体面的“铁饭碗”的工作和相当于“国家干部编制”的公职身份,有望取得较高的工资收入,也能有较高的生活水平乃至于社会地位。倘若不幸没能考取大学甚至大中专,则只能选择复读再考,或者自己想办法就业了,例如学个手艺、做个小买卖或者通过招工的渠道找工作(当时一般是工人编制),在咱东北这旮的老百姓的观念里,这些出路都很不“托底”。因此,学子和家长们面临高考,就如同行走的道路上遇到了一道鸿沟,上了独木桥走过去的,可能面对的一段坦途,不行掉沟里的,爬过去的难度相当大,期间的过程往往也很困苦。
现如今,虽然报考人数较前些年增加了数倍,但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大学的数目和专业数和招生人数都有显著的增加,招生名额的增长幅度远大于考生数的增长,因此对于同等智力水平和考试状态的考生而言,考取大学的难度其实已经大大降低了。所以说,即使“千军万马”的说法仍可保留甚至有所发展,“独木桥”却早就成为历史了。时下考生们面对的,是可以供选择的很多座“大桥”,因为,现在中国已经更多的大学和专业可供考生们选择;他们甚至可以选择“跨海越洋大桥”,去国外留学。
在商品经济都还只是刚刚起步、现代化和市场经济都不够发达的1980~1990年代,没能考取大学的落榜生就业机会并不多,而且相对僵化的工资制度和人事制度也在不同学历人群之间划了一道人为的“鸿沟”。那时能够挤上“独木桥”,之后无论是飞跑过去、蹦过去、慢悠悠地走过去甚至是以很难看的姿势爬过去,都意味着巨大的成功并带来可观的利益回报。今天,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已经给年轻人创造出来大量不同层次的就业机会,择业已经不必再局限于体制内的那些“铁饭碗”,只要有一技之长并且踏实肯干,其实不难获得比较丰厚的收入。因此,正步入成年的年轻人其实可以拥有不同的道路选择,他们面对的已经是一座“立交桥”了。
但是,为啥还会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不变传说?如今的父母,怎么会比20-30年前的父母更加焦虑呢?我考虑再三,得出的结论是——现在“开车”的人多了,而再大的立交桥,也是会堵车的。
现如今,可供选择的大学固然比以前多了,可供选择的专业比以前多了,可供选择的职业事业也比以前多了,被考生及其家长高度认可的大学却并没多几个,他们乐于选择的专业可能还是最热门或者近期最被看好的那些(这个不排除被忽悠的可能),至于职业(事业)家长们的经验判断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仍是最主要的考量。如此一路过滤下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尽管社会已经搭建了不少立交桥,人们却仍难免固执地、争先恐后地把车开上原来“独木桥”所处位置的那条车道上,造成它严重的交通拥堵甚至不堪重负。于是乎,他们会一面打呼“学生的负担太重!”一面在给“桥体”不断增加负担。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学生及其家长更早地开始关注并思考自己的兴趣和优缺点,在“上桥”之前就先多看看“路标”和“交通提示”,及早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那条走的人和车最多,当下就已经很拥堵、以后会更拥堵的道路。
最后,祝愿考生们以最佳的状态参加高考,有更好的发挥,取得优异成绩,奔向自己理想的人生目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