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那些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打小儿就被教会这些“老规矩”,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把它们作为准则长期遵守,渐渐成为北京当地人的文明和文化传统,影响了很多代人。然而,到了现如今这个网络时代,这些“老规矩”在被渐渐老去的“老北京”们恪守的同时,也已被“新北京”们(包括外地进京的人和北京本地的年轻人)淡忘,一旦被人整理成文粘贴到网络上,却也开始遭遇到了年轻网民的热议甚至质疑。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于规范人的行为时很必要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很被教得很守“规矩”,注意自己的行为检点和礼节,在他人眼中无疑是很有教养甚至很优雅的,这一点显然毋庸置疑。然而,过多过繁复的“老规矩”,在很多人眼中却是要不得的,因为严守这些规矩,可能意味着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很受制限,感觉也可能是非常压抑的。更何况,有些“老规矩”的约定俗成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确切的语境,时代变了,“老规矩”就可能显得非常的过时和无效。例如,现在若给消费欲望极其强烈、兜里揣着N张信用卡的“月光族”去讲“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多半被其嗤之以鼻。“不许管闲事”的规矩,无疑也不符合当前社会倡导的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新风尚。至于“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的矜持内敛的个人形象,也与崇尚个性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的现代人作风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老规矩”既是很老很旧很古朴的规矩,恐怕也是被人们认为只有老人才去遵守的规矩。但是,年轻人真的就不必在乎这些“老规矩”么?显然不是!
事实上,“老规矩”本身蕴含着人生智慧、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经验总结,恪守“老规矩”,固然会在自己感到拘束的同时又给了旁人一个因循守旧的印象,但却可以避免出现对自己非常不利的人际状况。试想,如果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总在菜盘里乱翻吃相难看,平时“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乱说乱动,又经常枉顾他人的隐私和习惯乱翻别人的东西(包括电脑和手机),甚至行踪无定而常与父母亲友同事“失联”,无疑都会严重损害其公众形象,让周围人都觉得其人“不靠谱”。反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注意类似的许多细节,则会给旁人留下很好的印象,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危险。所以说,“老规矩”还不能走。
【本文用时约1小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