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王德华老师用谦虚的姿态发了一篇“请教贴”,提出了一个“教师授课是否应该(可以)对有个立场?”的问题【1】。
这无疑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但也注定是一个(至少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的“人为问题”(伪问题)。不同类型和定位的老师,自然会对其有不同的答案。对于纯传道型老师而言,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一切按既定的教科书讲,决不越雷池半步,自然无需再谈所谓的“立场”,倘若一定要谈,那就是以教科书的“立场”为他的“立场”。对于自己想法很多、表达欲望又非常强烈的老师而言,想让其在授课时不表现出点儿“立场”来,恐怕也很难。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估计很多博主都有话要讲,无论独立成文,还是在别人的博文下面贴评论,反正这几天我们是有得看的。我相信,大家说出来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而且一定比我说得更好更给力,此刻我要做的事情,第一是耐心地等待然后虚心地读用心地体会;第二,则是发挥咱的“喆学”专长,以撷英为主要手段,从另类的角度解说一下“立场”。
事实上,如果我们细抠字眼儿,站(立)着讲课的老师无疑是都有个“立场”的,这当然是从空间上讲的,立场也就是所谓的“三尺讲台”,它让我们能够站在那里侃侃而谈,间或还可以走动一下,让学生感受一下动态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坐着讲课、跪着讲课甚至躺着授课的,似乎再无须神马“立场”了,虽然他们其实更有真正意义上的立场,甚至更有资格表达自己的立场。
事实上,人其实常常是有“立场”的。立场的形成,起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我们姑且称之为“礼”场(中国古代的教育,那是归礼部管的)。它也可以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可称之为“理场”。还有一种可能,它是隶属关系和“唯马首是瞻”的结果,可称之为“隶场”。而在如今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中,利益会最终决定人的立场,此时不妨称之为“利场”。至于那种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顺从或者反抗的意识下形成的立场,就像静电场中正负电荷的受力运动效果的,则可姑且称之为“力场”。
无论上述哪一种“立场”,一旦形成,人再说话或者做事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就再难说神马绝对的“客观公正”了。人在有了立场之后,难免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者被动地开始站队划线,甚至党同伐异。看著名的XX卫视,节目经常看到的一行字,大概的意思是“本节目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每逢它出现,我会不时撇下嘴说——“本台真的没有立场?”在我看来,这“没有立场”,大概也就是能做到容忍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同台表达,基本保持“原生态”地播放出来而已。而在事实上,显然无法做到对不同立场的人提供完全均等的机会的绝对公正。当然能做到目前这一步,已经挺不错了,这大概也是该卫视成立17年来一直颇受欢迎、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兜了一大圈,咱不妨再回到课堂上教师授课“立场”这个问题上来。教师的立场,如果细分析,其实也无非是上述的“礼、理、隶、利、力”。只是这种立场的起因以学生们有限的学识和阅历能否真正整明白,是个大大的问题。如果在显现出鲜明的个人立场甚至对其力倡的同时不曾交代其来龙去脉,就会让学生感觉教师的“立场”便是例常,是有可能会误导学生的,长此下去,难免会造成学生的离场甚至教师的被离场。相比之下,我更赞同在讲授一些目前存在争议的知识和信息时先别急于“力倡”,而是把当前争议各方的主要观点都讲出来,提醒学生多去做点儿理性思考,鼓励学生去尝试(励尝)。
参考:
【1】 王德华:请教贴:教师授课是否应该(可以)对有个立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2647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