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人才的“流体力学”(四)——自由落体的悲哀

已有 6461 次阅读 2009-10-23 23:41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 引进, 流动, 干预, 自由落体

       最近这两天本网有个很火的话题——浙大的海归涂博士悲惨地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一个让人悲悯叹息的事件发生之后,我等生者在唏嘘之余似乎更应该做些思考,把想到的东西写出来,用于纪念这位虽不相识的学人。于是,我决定继续我的人才的“流体力学”系列博文,并给这第四部分起一个比较形象的标题——“自由落体的悲哀”(但绝无调侃之心),谨以此文献给已经逝去的涂序新博士,并为某些可能会处于类似境地的人才和引进人才者诫。

       在前面的三篇博文中,我把人才比作是流体,然后用一些力学的思想去解析人才流动的问题,当然这种想法更多地是基于一种比较宏观的考虑,但涉及到具体的某个人,都可能有独特的状况,而且最终也算是细节决定成败。也就是说,每个人(优秀并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与赏识者可被称为人才)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虽处于某种大潮之中(例如现如今化“海龟”为“海带”的归国求职潮),却都是各有特点的一滴水,不过混迹在大潮之中并不起眼,只有当他立身潮头之时(能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或者忽然飞溅于一片潮水之上(忽然因某种独特的原因成为焦点)时才为人所见。很不幸,涂博士成了这样一滴被世人关注的一滴水,但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其死后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涂博士的经历虽不见得多么有代表性,但也绝对不是空前绝后的个案。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案例,排除掉个人家庭方面的一些影响因素(清官难断家务事,我等外人更不变乱说),涂博所去的Z大的“人才引进”与涂博本人的求职基本具备了当前中国高校人力资源市场博弈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是大学“求贤若渴”延揽人才,一方面是大牛们若即若离、讨价还价,小博忙不迭地投送简历面试谈判签约,之后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传说中的双赢和多赢场面实在是并不多见。这种场面连续热闹了几年之后,发达地区高校的固定教职从高到低已接近满员,但想求职的海归人物的层次却越来越高,在这种大背景下,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一触即发。

      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传递的延迟,让海归及其周边人等(亲属朋友同学等)在对未来职位和生活状况的判断难以绝对契合实际,有时难免有很高的期望值,对自身优势的信心可能又同时让他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甚至产生某种强烈的优越感(这本身并不是错),这两者可能让人才的心态处于一个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高水平的心态其实未必有足够的现实条件为其提供可靠的支撑。以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人才所去单位很难在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职称级别、人际环境和收入状况等方面全面满足人才的需求,不满情绪和失落感甚至会在一段时间里不断提升,这种偏高的自我评价和预期在遇到明显偏低的现实时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用人单位最初承诺的不兑现会让人才偏高水平的心态迅速失去支撑,在比较极短的情况下会以一种自由落体的形式直落下来,击碎了人才的梦想甚至生命,留给世人一种自由落体的悲哀。

      那么如何挽救这些危险的“自由落体”?首先,用人单位需要尽量建立起一个牢固的支撑,不该出现承诺好的条件不兑现的情况。其次,人才们也要注意防低自己的心态和心理预期目标,避免其不小心攀爬上危险高度,以减小落差,规避风险。再次,周边的人在发现了“落体”症候时要出面干预,及时给“落体”背上降落伞或者在下面放上安全气垫,让“落体”即使难以避免落地,也是以相对安全的方式,也许这要靠给人才合理的心理辅导吧。

       如果像一滴水那样从高处落下,落到水潭之中总会激起一片飞溅的水花和水面上的环环涟漪,但当涟漪平息下来之后,谁还记得这滴曾经落下的水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64576.html

上一篇:“自然问题”与“人造问题”的迷思
下一篇:低头看到遍地枯叶,抬头却见"五花山"景
收藏 IP: .*| 热度|

7 姬扬 马红孺 诸葛淑媛 向峥嵘 吴飞鹏 苗元华 wavingdxy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