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从编辑处理稿件过程中的困惑出发,指出设立争鸣栏目的必要性。以重要历史事件为例,说明期刊刊登“看不懂”类文章确实也很有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用地学类科技期刊设立争鸣栏目的实例,分析了设立争鸣栏目的可行性与好处。最后指出设立争鸣栏目,不仅有利于活跃期刊的学术氛围,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学术争鸣 创新
目前,中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审稿制度采用的是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两位以上的专家评审和主编终审,可以说是对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进行十分严格的层层把关,将来稿中的各种伪科学和不当行为挡在门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期刊发表论文的质量。但这种制度很合理、很完善、很完美吗?是不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科学研究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其中有所创新与突破的内容很可能不太完善、甚至还可能存在一定的错误,亦或是挑战权威、挑战传统、甚至推翻长期以来被学术界认定为真理的观点。这种稿件在评审过程中往往会被否定。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将所有的错误拒之门外,真理一定会被关在门外。如何处理这部分稿件?是退稿还是按正常刊登?设立争鸣栏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 编辑的困惑
2009年编辑处理的1篇在基层工作了20多年“年轻人”的稿件让编辑困惑了2年之久。这位作者对以往专家的观点有些看法,于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对以往研究的分析成果,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作者在投稿之前就告诉过我,他的文章有点“炮轰老专家”的味道,很可能通不过。果然,编辑初审没有看上,在我的建议下破例外审,但没有想到两位审稿专家都不同意发表,意见大概是这个地区的研究已经很成熟,观点已经统一,学术界不存在疑问,这位作者的观点不易接受。我看了一下,希望能进行三审,主编接纳我的意见,又进行了三审,结果依然没有通过,最后只好退稿。就是因为没有争鸣栏目,让一位作者思考很久的很可能是对传统成果形成挑战的文章,没有可以发表的平台。
其实对有些文章,只要是有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果,而且有一定的论据,尤其是对传统观点具有挑战性的文章,完全可以发表出来,或许会是对某种学术观点的突破呢。问题是对于这种学术观点“不正确”的文章,没有办法刊登,因为评审的人多了,就难以通过审查,编辑仅凭感觉和一家之言,难以抗衡一大堆专家的意见,难以让此类稿件刊登出来。
试想:如果期刊仅发表学术观点正确、被学术界接受了的观点与研究方法,那么,学术还会有创新和发展吗?对于那些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学术观点可能“不正确”或许是正确的文章,是不是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关注并刊登出来让大家讨论呢?没有证明是正确的观点,就一定不正确吗?为什么不可以刊登呢?对过去认为“正确”的观点,为什么不能反驳呢?
学术期刊要想解决此类问题,设立争鸣栏目,可能是很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的办法。
2 历史的回顾
1905年,当爱因斯坦把他的第3篇“很难看懂”的论文寄给莱比锡出版的权威学术杂志《物理学年报》时,主编立即决定撤下5月即将印刷的月报,临时将头版换成爱因斯坦的论文,主编告诉他的编辑说:“老实说,这篇论文我也没有看懂,不过我的直觉不会错,这家伙的论文,越看不懂越惊人,抢头条发了,准没有错!”主编的直觉惊人地准确,这篇论文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林彦,2006)。一个有前瞻性而且大胆的主编,不仅是一本期刊的活的灵魂,也是引领科学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没有《物理学年报》主编的“慧眼识珠”,说不定“狭义相对论”还不能及时地为世人所知,当然,不仅要有好的主编,还要有懂得专业、善于钻研的编辑队伍,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编辑潜心于编辑之外学术工作的气氛。要想真正地引导学术争鸣,编辑的科学素养和学术造诣至关重要(游苏宁,2004)。
3 地学期刊网期刊设立争鸣栏目分析
以中国地学期刊网加盟的78种期刊为例,设立有“争鸣”类栏目的期刊只有6种,其中除《地层学杂志》的“学术讨论”为1991年设立外,其余都是2000年以后开始设立的,虽然争鸣栏目发表文章仅有276篇(表1),在浩瀚的地学类文章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这些文章活跃了办刊气氛,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思维创新,同时也为期刊带来了较好的声誉,使期刊的各项指标得到了提高。
表1 刊有争鸣类栏目的地学期刊网期刊统计(截至2010年底)
序号 |
期刊名称 |
栏目名称 |
设立年份 |
发表文章总数/篇 |
1 |
地层学杂志 |
学术讨论 |
1991 |
144 |
2 |
地质科学 |
学术争鸣(探索与争鸣) |
2002 |
29 |
3 |
海相油气地质 |
讨论与探索 |
2006 |
11 |
4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学术讨论(争鸣) |
2006 |
14 |
5 |
新疆石油地质 |
讨论与争鸣 |
2004 |
78 |
以《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第2期为例,该期刊登文章40篇,其中“讨论与争鸣”栏目中有1篇文章(张景廉等,2009)。截至2011年7月17日下午17:00,在中国知网上,争鸣栏目的文章《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被下载339次,其他栏目的文章最高最下载287次,全期平均被下载110次。可见此文引起的关注很大,而且对全期的贡献值也比较明显。
再如《地质科学》2006年第2期,该期刊登文章17篇,其中“学术争鸣”栏目1篇(柳汉祖等,2006)。截至2011年7月17日下午17:53,在中国知网上,争鸣栏目下的文章《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被引用25次,被下载285次。而整期平均被引用次数为15次,平均被下载次数141次。可见争鸣栏目的文章被引用及被下载的次数都远高于该期的平均数。
再如〈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第4期在“学术争鸣”栏目发表1篇“油气是可以再生的”(方乐华和张景廉,2007),之后,在2008年第1期“学术争鸣”栏目又表发1篇“关于油气成因的辩论”(张景廉,2008),在2009年第2期“学术争鸣”栏目再次刊登“再论国内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王兰生,2009),形成了一系列讨论文章,对一个话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一系列文章尽管跨越了3个年头,在读者与学术界还是引起了较大的影响。
4 结语
争鸣栏目以其学术的争议性、发文的衔接性和论文的集中性,为期刊解决了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学报质量,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江星,2001)。鼓励争鸣,不仅有利于学术观点的“百花齐放”,也会保护和倡导作者的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同时还会增强读者的参与感,最终将促进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当然,科技期刊开展学术争鸣,首先应该明确讨论应对事不对人,应鼓励广大读者和作者就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反对将学术争鸣演变成人身攻击(游苏宁,2004)。学术是必须通过争鸣才能进步,而期刊是研究者们进行争鸣的一个行重要平台,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平台(李开盛,2010)。但愿有更多的期刊能够设立争鸣栏目,但愿科技工作者能够把学术争鸣作为一个常态来接受,从而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方乐华,张景廉.2007.油气是可以再生的[J].石油勘探与开发,34(4):508-512.
江星.2001.开辟争鸣栏目,倡导百家争鸣[J].编辑学报,13(4):238-239.
李开盛.2010.学术期刊要多争鸣[EB/OL].http://www.cass.cn/file/20100608271307.html.
林彦.2006.科学泰斗爱因斯坦[M].吉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69.
柳汉祖,吴根耀,杨孟达,等.2006.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J].地质科学,(2):344-354.
王兰生.2009.再论国内油气无机成因理论[J].石油勘探与开发,36(2):254-256.
游苏宁.2004.科技期刊应引导并开展学术争鸣[J].编辑学报,16(5):324-326.
张景廉,石兰亭,卫平生,等.2009.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J].新疆石油地质,(2):272-278.
张景廉.2008.关于油气成因的辩论[J].石油勘探与开发,35(1):124-128
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oldindex.htm
注:此文已在“第二届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论坛暨第五届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年会“上宣读,准备出版文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