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芝加哥大学的理念

已有 5505 次阅读 2009-3-18 08:0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高等教育, 图书推荐

芝加哥大学的理念

 

《芝加哥大学的理念》一书汇集了芝加哥大学自1891年建校伊始至1975年前后8位校长的演讲稿。全书共分6章编排,其中较为重要的有第一章:古老信念的捍卫者——大学理念;第二章:一千多名王牌教师——教师的作用至高无上;第三章:天之骄子。

芝加哥大学的理念贯通于学校的历史,可以说是连续的和不断完善的。基本理念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摆在那儿,被列入大学章程之中,这样也就确保了它的连贯性和持久性。总的来讲,芝加哥大学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学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追求知识和追求真理。

其次,科研是教育发展的源泉。

再次,创造性的科学素养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真谛。

最后,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是办学原则。

学问两字可以分开来讲,一是学,二是问,学与问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学问就是为了探寻未知而求学,就是为了追求真理而问。

芝加哥大学第三任校长伯顿认为,大学代表着学问,这是大学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他语重心长地寄予语青年学生:“在这个代表学问,代表和谐人生,代表对个体的尊重,代表团队精神的培育,代表品质和宗教的大学里……我希望你们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都会令你的人生更华美,更成熟,更深刻。”

第四任校长梅森认为,芝加哥大学的职责就是追求真理,并为探求真理而培养人才。于是芝加哥大学的校歌就有这样的歌词:“她无比热爱她的孩子,她不仅热爱真理更尊重真理。”这就是学问的灵魂,就是芝加哥大学的灵魂。

把追求知识和追求真理作为基本理念,就是科研立校、就是把科研当成是教育发展的源泉。因为一流的大学教育既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承更是对未知的探索,科研就是一流大学的生命线。这是第二任校长贾德森的观点。

以科研为教育发展的源泉,就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因为科学素养包含了探索未知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与要素。第六任校长金伯顿就非常重视科学素养教育,他认为,所谓科学的好奇心,就是科学热情,它本身就是目的。此外,他还主张,科学从本质上是批判性的,是在不断地质疑中探求真理的。

伯顿也认为,追求学问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第四任校长梅森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受好奇心驱使的教授,他对研究乔臾的一篇文本非常好奇,于是就写信给校长请求支持,结果校长非常开明。梅森校长认为,这样做既符合芝加哥大学的理念,也是促成新的知识产生的有效途径,没有不支持的道理啊。梅森校长并没有借故一篇文本有什么好好奇的,而对这位教授的好奇心浇一头凉水。

最后一点要说的就是芝加哥大学办学的最高原则,也是上述目标得以实现的制度和文化保障,就是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芝加哥大学在建校初期就站在了大学教育的制高点。首任校长哈珀坚持一所大学,要证明它的价值,必须做思想的倡导者,这就要给予全体师生以充分的自由,从而焕发巨大的创造性。第二任校长贾德森进一步指出,大学要包容各种思想,网罗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他总结出的芝加哥大学的特征就是自由精神。

因此,这才有了第五任校长哈钦斯在《教育的探索精神》一文中所炫耀的著名的芝加哥大学的“独立宣言”:

“芝加哥大学的探索是自由的。因为这所大学有自主性。从一开始它就不受州政府或者市政府的支配。从一开始它对学校的成员就没有宗教信仰的限制……这所大学的章程赋予了大学独立性。学校的董事、教员以及管理层的态度都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哈珀(首任校长)先生从一开始就不允许在这个问题上有任何怀疑:只要他还是这所大学的校长,他就不允许干涉思想、言论或者教学的自由……

目前的教育规划又一次证明了学校崇尚独立自主。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学术领域里探索。没有人要强加给他们任何东西。学生从一入学就结束了被动学习而开始主动获取知识。他的教育依靠他自己。他不必接受他的教授的观点或者遵从任何社会的、宗教的或者政治的信条。这所大学相信独立自主对于个体自身是重要的,也相信它对别人也同样重要。”

芝加哥大学在建校伊始就摆出了极为鲜明的独立自主架势,以至于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一种谁也无权干涉的姿态。或许正因为有了这一点,她的桀骜不训,她的与众不同,她鲜明的特色,都来源于她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正是需要我们大力学习的地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064-221007.html

上一篇:教会孩子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下一篇:“大跃进“是博士教育大忌
收藏 IP: .*| 热度|

1 向峥嵘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