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这是个好命题,也是个伪命题!很多人以为“然”,也有人以为“未必然”。观点不同,何也?
这句话的对错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特色。
在古代,我们从书上、电视上、戏曲里经常看到听到贫寒小子寒窗苦读十年,终于考中状元,娶了名门(豪门)之女或者成为皇帝的乘龙快婿,一步登天;也有的考中进士、举人,成为县令或者九品芝麻官,跻身体制内,随后步步升迁,出将入相,报效国家;这些都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否则怎么会有“范进中举”的行为?
在20世纪90年代,贫寒之子通过努力,考取大学,成为公家人,吃上商品粮,成为“国家干部”,一跃而登龙门,换“草鞋”而“皮鞋”,这也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
从不包分配后,考入大学,意味着你需要缴纳大量的学费,意味着你毕业后要自谋职业;其中部分人有着某种背景或者某种关系,自然有大量好的工作等待挑选(其中也有个别的幸运儿,被选中成为陪衬而进入垄断行业或者政府机关),这些人也在部分程度上实践了“知识改变命运”;更有大量的人则是无权无势,无依无靠,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此时很难说“知识改变命运”。
对于像我这样90年代中期入学,正好处于两种政策交替的间隔,通过多年苦读,考上博士,博士后,随后靠着这点学历进入某间大学,“教书育人”,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似乎也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倘若不读书,资质平平的我最可能的结果是做个建筑工人或者学徒工,甚至连个媳妇也娶不上。
现在,我听说读书无用论盛行,因为很多父母,尤其是农村贫穷的父母,不愿意出钱或者无力出钱供孩子读大学,他们觉得读完大学也是出去打工,那还不如高中毕业就直接出去打工好呢,三年后还是个熟练工呢!早点存钱,娶个媳妇,生个孩子,才是正道!!!他们无法实践“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
什么让“知识改变命运”变了味呢?我在深思!!如果以后这句话能够真正得到实践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真正是“和谐社会”了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8930-459698.html
上一篇:
关于人才激励下一篇:
美丽渥太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