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汇集] “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
“原始创新指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它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也可以说,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1]
同行评议:阻碍“0到1”,不阻碍“1到2”,帮助“2到3”。
显然,在靠近“未知”的地方,应该淡化同行评议;
相反,在靠近“已知”的地方,应该强化同行评议。
一、“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列举
(1)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2)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id=35306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2-2) Kyle Siler, Kirby Lee, Lisa Bero.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J]. PNAS, 2015 112 (2) 360-365;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3)徐匡迪院士: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http://www.acfic.org.cn/fgdt1/zjgd/201904/t20190430_120889.html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817/c1007-28642311.html
“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
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4)2008-04-17,Kill peer 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布拉本教授认为,1970年代对研究建议的审查的引入导致了缺乏重大科学发现。
Professor Braben argu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1970s of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posals has led to a dearth of bi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5)2017-04-20,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6)1980年代阿加西教授:同行评议只会导致普遍的水平下将
(苏)A.H.卢克 著,马约(署肖自力) 译. 科学史上的高水平人才[J]. 科学史译丛,1987(2):58-66.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810443
(7)国际科学编辑,2019-01-11,关于同行评审和Publons,你知道多少?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ceediting.cn/solution-103.html
https://www.sohu.com/a/288177449_100191228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621785?from_voters_page=true
这种制度在美国学界也经常受到批评。美国学者认为同行评审看上去是个很好的机制,但实际上是有缺点和带倾向性的。
第一,由于现代学术和科学的发展,任何专家除了自己的专门领域之外,对自己专门研究之外的领域实际上所知有限,特别对一些超出自己知识结构的创新性研究的判断难免失准。
第二,同行评审在本质上是带有倾向性的。
许多观察家感叹,欺骗或错误的结果仍然登载在经过同行评议杂志的页面上。其他人抱怨的同行评审制度有利于已确立的思想和知名人士,会扼杀科学创新。
(8)一位真正的大专家,1964年3月: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1957年6月19日:“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二、“同行评议”,其实“评”的“审稿专家”的人心
典型例子:
(1)1670年,牛顿的《光和色》被“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哲学汇刊”拒稿;
(2)1860年,麦克斯韦“被”阿伯丁大学解雇了(was declared redundant)。爱丁堡大学求职失败。
(3)1936年8月,奈曼关于置信区间的奠基性论文《基于经典概率论的统计估计理论纲要》被退稿。
见:陈希孺. 数理统计学简史[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第260页。
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说: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谁去评?怎么评?
“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2014年一位牛人说:
“中国是日本最早的老师,日本是中国最新的老师。”
或许可以外解一下?
参考资料:
[1] 吕小羽,中国科学报,原始创新,瓶颈如何突破?[N]. 2018-05-28 第5版 院士大会特刊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5/335644.shtm?id=335644
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8-05/28/c_1122898250.htm
[2] 张辉. 钱堆不出创新[N]. 人民日报,2011-04-25 第020版 科技视野
http://data.people.com.cn/rmrb/20110425/2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id=246522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当然,没有钱也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否定经费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推荐阅读:
[1] 武夷山. 从保证5/6工作时间说起[J]. 科技导报, 1997, 15(7): 19.
http://www.kjdb.org/CN/volumn/volumn_1439.s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DB199707005.htm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012447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0993.html
相关链接:
[1] 2020-01-20,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 2020-08-01,[历史]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3] 2020-06-12,[崩溃] 只有“民科”才能成就最高的人类科学进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759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