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讨论] 《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科技评价,瞎评不如不评?
今天,2020-02-22,这么多的“2”啊!
人生能有几回“二”?此时不“二”何时“二”?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成为同行审查制度的重大限制。”既然科技分工越来越细,已经找不到“具体的人”,对所在单位的科技研究结果进行合理评价了。
所以,高创新研究,就不要“同行评议”了:瞎评,不如不评。
日本京都大学不评,不也出了8+3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一、《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唐代,杜牧(803年-约852年),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二、《牡丹芳》,唐代,白居易(772年-846年)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三代:典出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里指夏、商、周。
文胜质:典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处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
爱真理、学科学、用逻辑。Love truth, learn science, use logic.
参考链接:
[1] 新华网,2018-11-09,如何答“钱学森之问”,何以解“钱理群之忧”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9/c_1123686364.htm
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8-11/09/c_1123687225.htm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11/09/content_407614.htm
http://kepu.gmw.cn/2018-11/09/content_31934180.htm
近十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一直存在着两个未解的疑团。一个是钱学森在2005年,对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另一个是北大教授钱理群,在2008年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一书出版,回答采访者时,道出的一个忧虑:“我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 半月谈,2018-06-26,“用本子记下给谁打招呼,以后怎么还人情”教授自曝科研项目人才评审乱象
http://www.banyuetan.org/dyp/detail/20180626/1000200033134991529974398423860952_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4295924211284034&wfr=spider&for=pc
科研人员表示,一些评审拉票公关的现象就像皇帝的新衣,没有人敢喊。一喊就破坏了规则,大家以后肯定就不带你玩了。但是不喊,就必须跟随在里面随波逐流,如果只是埋头做学问,就会吃亏甚至很难存活。“做科研要无欲无求,保守初心才能做得好。如果只想着求名头被欲望绑架,势必会造成学术风气的败坏,也造成科研水平的下降。”
推荐阅读:
[1]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目前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成为同行审查制度的重大限制。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2] 中国科学报,2017-04-18,荷兰试点经费分配新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758.shtm
而现有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
[3] 科学网,周程,中国科学报,2019-12-16,日本诺贝尔奖为何“井喷”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2012.shtm
日本政府拨付给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经费依然占全部经费的70%以上。
在多年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锲而不舍地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4] 刘庆宽,2019-10-11,又有日本人获诺奖!扒一扒这所诺奖最多的大学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255-1201481.html
1. 没有大团队
2. 师生接触密切
3. 教授始终在科研一线
4. 不急于出成果
5. 不跟科研成果挂钩的薪资政策
[5]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下篇)
http://cfi.crsp.org.cn/ScienceCommunication/SciRationality/032Q120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452.html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热忱无私的学者,全部身心埋头于一项伟大的研究,可是一生都受到物质条件的掣肘,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该会留下多么大的遗恨啊!这个国家有她最优秀的儿女,是她最大的一笔财富,然而他们的天赋、才能和勇气竟然遭到荒废,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深深的痛惜。”
“无论什么职位都自己去谋取,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事情啊。我实在不习惯这种做法,它会使人道德败坏。”
相关链接:
[1] 2020-02-20,[讨论] 为什么改进科技评价的“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一出生就死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9487.html
第一,量化的评估应当支持而非取代质化的专家评审
第二,科研绩效的考量应基于机构、团队、以及个人的科研使命
一般建议
1、不要使用基于期刊的指标(如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单项研究文章质量的替代测度,评估个别科学家的贡献,或者用于招聘、晋升或资助决策中。
[2] 2020-1-6,[杂谈] “钱学森之问”总体上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096.html
[3]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4] 2020-01-22,[学习笔记] 也谈“科学精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5260.html
[5] 2019-06-09,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6] 2011-06-03,有用的,没用了;没用的,有用了。55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451240.html
特别说明:上文抄袭甚多。想必好人们不在乎上面的抄袭。好人就是好人!感谢好人们!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